这是一篇已经发布的文章
01
前几天和一个好朋友聊天,她说起最近看上了一套公寓,很想买,但是碍于对方要全款,她借了一圈还是不够,只能作罢。其实她有房子,想买这个公寓只是因为有好的学区。
好朋友说,现在最让她焦虑的就是孩子上学的事情了。现在的学区不好,而想要上好的学校必须要买好学区房,好学区的房子可遇不可求,这不好不容易碰到合适的,却因为钱不够,让她很受伤。
其实她的孩子今年下半年才上幼儿园,可她已经在担心小学和初中的事情了。
这让我想起来谢娜,和熊黛林,两位明星妈妈都是在怀孕期间就为孩子准备学区房。而赵薇为了女儿上学更是豪掷上亿,在香港购买学区房。
你看,不管是明星还是普通人,大家都在拼教育。
环顾身边,只要是有孩子的家长,没有人不重视孩子的教育。每个人都想给孩子提供最好的支持。而好的教育就是这个社会的稀有资源,掌握在极少数有财力的人手里。
在现在这个空前重视教育的时代,催生出了焦虑的父母。
02
这种焦虑就像传染病,从一个家长开始,一转眼整个社会都染上了这种病。
焦虑教育,说白了就是希望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能够有一个更好的未来。
就拿我的好朋友来说,她出身县城,她老公出身农村,都是通过自己一步一步努力才在城市扎根。和周围原本出身城市的同龄人相比,显然他们需要付出更多才能拉近彼此的差距。这种差距不仅是经济的差距,还有眼界和格局。
城市出身的同龄人,从小见到和感受到的事物,给了他们更多的自信和眼界,而出身小县城和农村的孩子,在这方面显然要逊色。
好朋友经常说,为什么他要让她的孩子上更好的学校,其实就是为了孩子从小接触优秀的人,见到更多的事物,不要像她那时候一样。她说,她刚进大学宿舍时,发现宿舍里的同学家境都相对很好,同学都比她看起来自信,阳光。她带着一个sony的随身听,觉得自己的东西太好了,结果他的同学已经在用CD。那时候,她才觉得,自己的世界多么的狭窄。
虽然一样是从同一所大学同一个专业毕业,但是大家的发展非常不同。好朋友说,毕业后的选择其实从某种程度来说,也是格局造成的。家庭条件好的同学,毕业选择了出国留学。有的选择继续读研。只要她和另一个来自农村的同学选择了就业。虽然现在的工作也不错,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她还是希望当年选择继续深造。
她的想法或许偏激,但也不全错。
说到底,好朋友对教育的焦虑在于,希望通过优质教育可以弥补自己的不足,给孩子一个更宽广的未来。
其实大多数普通家长,都是这样的心态。
做为普通人,想要有更好的发展,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想要孩子有一个好的未来,除了教育还能有别的出路吗?答案是否定的。
所以家长焦虑。
03
这样的焦虑,不是仅仅体现在学区房上。还有各种各样的辅导班,兴趣班。
上周末,妹妹家4岁的小外甥想在暑假学跆拳道,于是就说去周围看看暑假有没有合适的班。结果,刚到第一家就被震住了。负责接待的老师说。100个名额已经剩最后几个了。我们说暑假还没开始怎么就没名额了。老师说,都是提前报名的,你要让孩子上就赶快报名。说话间,又来了3、4个家长为孩子报班。本来只是想来咨询,但是妹妹看到这阵势,赶紧就掏钱包。
而了解了周围其他的音乐、美术,也已经进入招生的末期。
逛了一圈妹妹不禁感慨,不来不知道,现在的家长都太疯狂了,以后我也要提早做准备。
你看,没有家长愿意落在人后。
走在培训班的走廊,满满的都是等待的家长。偶尔聊起来,也是相互打听有没有更好的辅导班或兴趣班。
有一个家长说,她给孩子报了4个兴趣班,跳舞、钢琴、轮滑、跆拳道,现在还在考虑要不要报围棋。一问才知道,他家孩子还在上幼儿园中班。很难想象孩子要学习这么多东西,但是家长还是觉得不行。
因为,她孩子班级里好多同学报了6门。
这位家长说,你不想让孩子学这么多,但是别的孩子已经学了这么多,咱们不能落到后面。
家长的这种攀比是另一种焦虑的表现,仿佛报了班孩子就走在了人生的康庄大道上。
于是,各种辅导班、兴趣班稍微放大家长的焦虑,就可以坐收渔利。
04
不要把注意力全部放在外部环境,家庭才是教育的重心。
可怜天下父母心。家长们砸锅卖铁也要上好的学校,给孩子报更多的班,初心都是好的,只是在这场焦虑里,家长关注点都是外在的东西,学区房固然重要,辅导班、兴趣班当然要上,但如果我们能力有限,无法提供这些,就在能力范围内做个称职的家长。况且这些外在的东西最多只能占到影响孩子未来的50%,而剩下的50%,还是来自于家庭教育。
纵使买到了好的学区房,上了好的辅导班,孩子看起来没有输在起跑线,但是,孩子的更好的未来真的只是依靠这些吗?显然不是。
一个优秀的孩子,不仅要成绩优秀,还要有优秀的品格,良好的教养,有应对各种问题的能力。而这些是需要家长从小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培养。家长在孩子的成长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而这个角色谁也替代不了。
想要孩子爱读书,爱学习,单靠老师和辅导班是不行的,家长也要做到陪伴孩子学习,如果家长回家在玩手机,孩子如何学到自觉学习?
羡慕成绩好的孩子,觉得自己的孩子不如人,家长们往往只是看到了表面却没看到,“别人家的孩子”背后有“别人家的家长”的付出。
去年,湖南台有一个节目《家风》,其中有一个农村出来的当时在美国读博的年轻人讲了他们家故事,让我印象深刻。他说,他父母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是从小只要他写作业,他们就陪着,一家人还养成了一起读书的好习惯。当村子里的人都出去打工,他的父母却陪在他们身边,就是这样的环境造就了他们的今天。
所以,焦虑的家长,请放下你踮起的脚尖,收回你焦急远眺的目光,让自己慢下来,把注意力放在“当下”,把它转向我们的孩子,蹲下来,看看他们,陪伴他们慢慢成长,不要着急。
放下焦虑,孩子的未来有很多种可能,家长不可能一手包办,所以不要把自己的焦虑转嫁给孩子,不要让徒增的压力压垮亲子关系,给孩子良好的家庭教育,结合学校教育,陪孩子慢慢成长,然后静待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