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头虎脑是我对他的第一印象,爱哭鼻子是第二印象,“不守纪律”是第三印象,每种印象都让我感到这是一个不错的孩子。
虎头虎脑的他,眼中有神,却充满迷茫。与其他孩子相比,不能说格格不入,也可以说不跟趟,别人做游戏时总是站在一边怯怯的看着;上课时,眉头总是皱着。本来这是很多孩子进入小学阶段的孩子的状态——陌生、好奇,但是有时又搞不明白。一般来说,这种情况是不会马上引起我的注意的,至少说在短时间内不足以引起我的关注。
然而,第二印象迫使你必须注意他。不知什么原因,他幼小衔接得不够好,在入小学后,无论在和其他孩子的相处上,还是在学习上,明显很吃力。要不也不会每次下课,就出现他拿着作业,哭着来找我“老师,我不会”的情况。除了学习,但凡与同学有一点点摩擦,也是哭着来报告,这就是一个爱哭鼻子的小孩儿。确实,有撒泼打滚不进教室的,到教室有不往座位上坐的,但这个孩子,在这方面很乖巧,看起来也非常沉稳,不应该是那么娇气的,可是,就是爱哭鼻子。后来他奶奶告诉了我一个情况:父母离异,是奶奶带大的。也许孩子缺少了某一方面的关爱,缺的是安全感和自信。而奶奶的教育更多的算不上教育,只能算养育。所以我记住了这个小男孩儿——一个虎头虎脑、爱哭鼻子孩子,并尽可能地帮他解决学习上和与同学相处时的疑难杂症。
信任慢慢搭建起来了,孩子的自信也逐渐培养起来了,进步自然而然上升到了令人欣喜的程度。脑子好使,就是手不听使唤,练习太少,计算太慢,因为低年级加减法要的不仅仅是“会”,而是“熟练”。“慢”挡住了很多的可能,漂亮的书面、完美的答案在当时那是不存在的现实,能交上来作业就算不错了,有时我也是“迫于无奈”,“法外开恩”——准许他不用全部完成,把我要求的完成就行。像这样的孩子,过多强硬的要求只会让他压力更大,造成更多没法弥补的厌学情绪,不如放松一下,放过了自己,也放过了孩子。由于作业的数量减少了,质量就有了一定的提高。孩子也有了自信,与同学的相处也融洽多了。并且作业也追求起了完美,真是经不住夸,越夸越好(我有点小窃喜)。
后来孩子的表现让我刮目相看。不仅能按我的“特殊”要求完成作业,更是能主动完成和别人同样的作业,不需要特殊照顾了!哪怕别人都走了,他也要把作业写完才算完事。这个孩子是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在进步。
随之而来的是让人头疼的事儿了。每次课堂上最“不遵守纪律”的就是他了,老爱站起来听讲,喊出答案是常态,有时恨不得到讲台上来。这真是让我欢喜让我忧呀。不过下一步我得压压他的气势,杀杀他的气焰。认真听讲是好的,积极回答问题也是好的,可听课老站起来也不是个事儿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