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把《非洲三万里》看完了,毕淑敏笔下的非洲,刷新了我对非洲的认知,里面涉及的知识面很广泛,当地别具特色的风土人情,动物迁徙的浩荡场面,从地理到人文,从生物到历史,都一一彰显在这片广袤神奇的大陆。我尤为感兴趣的不仅仅只是那美轮美奂的风景,还有美景背后的历史知识。
我高中学的文科,但历史一直是我的弱项,中华五千年文明发展史,光是理清头绪就够令人头疼的了。而教材太过于死板,对于历史事件只是一个总括,而其中的细节涉及甚少,我想如果时光倒流的话,再让我折回去学历史,我的历史成绩肯定不会那么糟糕吧!我很赞成特别是高中生多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不仅增长了见识,还能结合所学知识,感受文人笔下的景点和自己眼前的美景的差异,增强学习的趣味性。
大学三年来,利用自己奖学金和兼职赚的钱,大大小小走了10多个城市。有羡慕也有争议,每个人的价值观不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有的人喜欢安稳,有的人喜欢折腾。有的人痴迷追求美妆产品,一看到新出的口红色号就想种草,有的人对电玩产品爱不释手,有的人则爱好旅游,全国各地到处跑,体会不同的风景,接触各种有趣的人。显而易见,我属于后者。
很多人都说很羡慕我的生活方式,努力有努力的模样,潇洒有潇洒的模样。我想,他们羡慕的是我那颗不为尘世所羁绊的心吧!很多人都有一颗想出去行走的心。只是迫于没有钱、没有时间,最后不了了之。
我记得我大学第一次出去旅游的时候是去张家界。张家界是我高中毕业旅行的计划,因为一些原因,一再搁浅。大学终于鼓起勇气迈出了那一步,那时我身上没有多少钱,但我特别想完成这个积压已久的心愿,便跟同学借了点。出发之际,我特别兴奋,心愿终于实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奇峰高耸,无不让我震撼。
我也曾遭受过朋友的不解。记得有一次我和朋友说我去了好多地方,她直接来了句“有什么用”,我当时很生气,但没反驳。如果连喜欢这件事都以“有没有用”来评价的话,未免太过于功利了吧!我只想趁现在年轻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不想以后因为太多牵挂羁绊而后悔。
旅行,劳惫不堪的同时收获满满。我总喜欢把自己的行程安排的很紧,为了看武大的樱花、衡山的雾凇早上5点多就开始洗漱准备出发,只为了避开高峰人群,保持最佳的观赏雅兴。一天下来,虽然很疲惫,但想想收获的美景,遇到的人,一切都值得。拖着疲倦的身子回到旅舍,舒服的洗个热水澡,一身的疲劳随之散去,再美美的睡个安稳觉,多么美好啊!
意外与惊喜同存。在武汉的时候,我们逛完光谷之后距离火车发车时间只剩两个多小时,天下起了大雨,又打不到车,而另外一个朋友因为有事和我们分开了,我们火急火燎满头大汗的赶到火车站,只剩10多分钟就要发车了,而那个朋友至少还要半个小时才赶到,那时那刻特别期待火车晚点,果然天随人愿,火车晚点了半个小时,一切都如期顺利。回头想想,紧张中夹杂着刺激。
有时,我也在想旅行的意义,大概就是在收获美景的同时,心态变得越来越平和,也越来越宽容了吧!不会因为一点点小事而焦躁不安,开始去理解,去包容他人。正如毕淑敏所言“当我走过的路渐渐漫远,当我双眸注视过的东西渐渐繁多,当我闻过的气味渐渐五花八门,我就不由自主地变得宽容起来,接纳世界的不同和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