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捧起帕克帕尔默的这本书,却是第一次读完。还好有我背后的共读团队——梦想组合几位成员的督促与鼓舞,以及学校书房里的另一本《我的教学勇气》(《教学勇气》的姐妹篇)给我作为伴读。
为什么这本书读得这么吃力?我一次次地问自己,也一次次艰难地继续翻开它。不可否认,我的阅读能力还很欠缺,碰到这本书时提取信息的本领完全丧失。如果要问我摘抄了其中的哪些经典语句,很遗憾,我至今只能说出一句“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教师的自身认同与完整。”
巧的是,在遭遇阅读这本书的困惑时,也正是我的教学工作陷入低谷甚至有些绝望得开始怀疑人生的时候。
我反思着自己最当下最急迫的问题:为什么我任教的学科,学生的成绩上不去?每每在所有人都睁着双眼想要看到一个个可喜的分数的时刻,包括家长、领导,我所呈现给他们的却是一个不堪入目的数据。更要命的是,我竟不自知。
我总以为:分数只是学生学习的一部分,人生中还有更重要的事比分数更值得我去关注。在学习上,我和孩子们都努力了,至于最终出现在试卷上的那个数字是多少又有什么关系呢?
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我们获得了学习的方法,我们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而且,我们把别人做许许多多重复的练习题的时间用来读书、交流、分享,这,难道不是更值得感到开心的事吗?
我认同自己所坚信的东西,所以从来不肯向现实屈服。因此,当我第三次读到《教学勇气》里的这句“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教师的自身认同与完整。”我似乎为自己的种种表现找到了依据。
如果我想要提高学科成绩,我必须自己内心要先认可分数对于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意义。为了寻得这份认可,我鼓起勇气找到了校长,与他交谈。找到了我最信任的朋友,向她倾诉。拿来了我最崇拜的于永正老师的书籍,认真拜读。
从他们的言语与著作中,我明白了当下的实情。一个老师,首要的任务是教学,检验的标准是分数。此外,再来做好其他才算是锦上添花。
尤其是在于老的书中,他所介绍的那些教学实例根本就是战无不胜的良方。让我深受启发。原来,学习语文的过程本身就是可以让人收获分数之外的东西的。并不需要另寻他路,以免错失正道。
回到现实,上至政府考核学校,局长考核校长,下至家长评价老师,老师评估孩子,谁不是以分数定论呢?如果不,我们究竟该用什么来衡量?
在我自己也没到更好的答案之前,我是不是也该遵循这一规则呢?改变一切就得先从改变自己开始!有了校长的支持,朋友的建议,名师的指引,我认同了自己内心这一新的信念。
我离开了那些自来到这所学校起我一直就陪伴在他们身边的学生,满心的不舍,无限的悲伤。重新开始任教一年级。全新的教材,全新的分班体制,校长说“你就从新开始吧!”我默默点头,暗暗下了决心。
从研读教材到琢磨教法,遇到学生没掌握的知识点,我就想法设法使他们明白、理解,彻底领悟。有时候,为了讲他们听得懂的话,我甚至要思考一个晚上。到底我该怎么表达,才能达至他们可以接受的水平。
都说人一旦站在了高处,就很难再俯下身子理解低处的苦。教惯了高年级的孩子,一下子面对刚入学的一年级新生,确实让人有些费力。
鼓起勇气改变自身教学理念的同时,我还鼓起了勇气来改变家长。就像我自己认同了自己一样,我也希望他们能有自己认同的东西,而这东西最好是我们双方都认同的。
除了阅读,我想不到其他。通过家长会上动员,平日交流里渗透,以及在课堂上给孩子们灌输,“阅读不仅有助于语文学习,更利于人的成长”的意识已经根植在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大脑。
既抓阅读,又抓分数。我终于做到了校长对我提出的唯一要求。都说学无止境,教,也一样。谁也说不准明天会是怎样,未来的路,依然很长。
因此,要说《教学勇气》带给我收获最大的就是,它真的给了我勇气去重新认识自己,改变自己。不是盲目地追随旁人,不是一味地屈服于制度。而是,认清自己与现实,然后遵从于自己内心的信仰,付诸行动。
一个人,永远给不了别人他所没有的东西。同样,我也永远做不了自己并不认同的事。是帕克帕尔默让我明白,我的内心曾有着怎样的向往,它如今又增添了些新的什么,变成了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