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有为;头角峥嵘;自古英雄出少年。从小听过了许多类似的言论,曾经给年轻时代的我一种错觉 —— 人生拼的就是前三十年,在这之前做不出什么丰功伟业,你最好的年华就逝去了,你也就out了。
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下,相信很多人都有过被压的喘不过气来的感受。其实这很正常,因为从概率的角度来看,只有万分之一的人能进入中国最好的大学,而我们的家长和社会却恨不得每个人都能英雄出少年,非要把小概率事件当作心诚则灵的感性牌来打,去急功近利的争取。最后呢,阴沟里翻船的和发挥超常的,加起来刚好中和,那万分之一的概率没有任何改变,但在这个过程中,却让多少人失去了对自己的信心和对学习这件事情的兴趣。
有人说,那么多大器晚成的例子你咋不提?今天我写这个不是讨论年轻有为和大器晚成哪个更鸡汤。我想说,假如我们没有丧失对学习的兴趣,我们对待年轻有为和大器晚成这两种说法的态度,会否有所改变?
我们当然要去争取上最好的学府,但目的不能搞错 —— 如果目标只是功名富贵、光宗耀祖,那即使名校毕业,也应该检讨自己上名校的价值。在我看来,上名校有更大的概率遇到优秀的老师和同学,开阔眼界,潜移默化,成就一个有理想有情怀的更好的自己。但如果尽力了却最终没有上名校,完全不代表成就自己的路就被堵上了 —— 起码在我们这个时代,哪怕你不去读大学,只要你是一名“终生学习者”,相信你走出来的路一定会不平凡。
得到
说到“终生学习者”,就不得不提罗胖创办的得到App,谁要他们的Slogan是“向终生学习者致敬”呢?
不得不承认,就是这个平台让我领会到了“终生学习者”的意义。是得到的每日专栏更新让我养成了每天学习前沿知识的习惯,并保持了一年多不间断的认知升级。
关于得到App的好,我之前已经反复提到过(《死磕自己,愉悦自己》,《【得到】的“福利”社会生态》),今天我就不再安利了。但是,我今天要向另一位“终生学习者”致敬 —— 他就是曾国藩。
曾国藩
而立之年的曾国藩和每个普通人一样,有着大大小小许多缺点。
从道光二十二年十月初一日立志自新之日起,曾国藩开始了对自己全方位的改造。他的办法是“日课”。他每天都要用工楷认真书写日记,细细回忆检索自己这一天的一切言行,发现其中哪一点不符合圣人要求,就要甄别出来,记载下来,深刻反省。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所说的“未经自省的人生没有意义”;美国国父之一富兰克林对照美德手册日省;这些都与曾国藩的“日课”行动不谋而合。
我们今天所说的“终身学习者”,在曾国藩身上完美的体现出来 —— 他的修身不仅仅停留在“学”(读书),而且把“习”践行了一辈子。
把一件事践行一辈子,谈何容易。曾国藩的办法很简单:自己约束力不够,那就借助外力来监督自己。
曾国藩将自己的日记送给朋友们阅读评点,以此交流修身的心得体会。在此后的漫长一生里,写日记并公之于亲人朋友,一直是曾国藩最重要的自修方式。即使戎马倥偬中,他仍日记不辍,并且抄成副本,定期寄回家中,让自己的兄弟、儿子们阅看。
什么样的年华最适合学习
如果还有类似“我已经过了最适合学习的年华了”,“孩子都有了还学啥”,“每天忙工作,没时间学习”这样的excuse,那么请回头看看曾国藩。
如果非要再问一次,到底什么样的年华最适合学习?英语里有一个我非常喜欢的谚语:
The best time to start was Yesterday. The next best time is Now.
说说我自己吧,也是学习曾国藩借助外力来监督自己。得到专栏我定了很多,也深知不可能每一个都能跟上精研,所以目前给自己的目标就是跟着听大部分专栏,精研一个专栏。等一个专栏吃透了再回头精研下一个。
除了得到专栏外,我还给自己的碎片时间安排了一些固定的小任务:
每天早起花10分钟写晨间日记。
每天上班前在英语共读班发英语朗读,雕琢自己的英语发音。
每天午休时间冥想15分钟。
每个工作日午休时间锻炼30分钟。
每天下午茶时间看一段英文原著,一个月看完一本原著。
每天睡前按富兰克林的美德手册和七个习惯回顾检审经历的一天。
每天睡前看一个TED Talk,并记录下印象最深的一句话。
每天22点前写下读书笔记,生活工作感悟,并在大螺丝分享打卡。
最好的年华,对我来说 —— 就是当下。
2017年7月26日
墨尔本·冬
aLex (fengtas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