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秋日奏鸣曲》中的音乐——肖邦《a 小调第二前奏曲》

图片发自简书App
肖邦创作的《a 小调第二前奏曲》在大师英格曼执导拍摄的电影《秋日奏鸣曲》中慢慢展开。钢琴声中一个个音符,在一小节一小节的展示着经典的奏鸣曲三段式结构。电影也在这样一个结构的状态下娓娓道来。

在电影里女儿和母亲分别演奏了这首奏鸣曲,琴声在两个人的表达中竟是完全不同的感觉。一部想要表达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纠葛,亲人间的距离和误解,这个人类生活中最常见的矛盾状态也从这里开始了。

电影里的母亲是一个身负盛名的钢琴家,弹奏肖邦《a小调第二前奏曲》,钢琴声熟练而又不失水准,音乐的感染力令人动容。同样的音乐,已经长成大人的女儿弹得稚嫩生涩,听起来是那般的无力。隐藏在音乐里的情绪与电影人物的关系瞬间被展现得清晰直白。就如《秋天奏鸣曲》的秋色已经临近冬天的感觉,想要表达的爱被撕扯,真实复杂的情感冷峻地摆在了观众面前。

这首《a 小调第二前奏曲》正是肖邦从古典到浪漫的代表作品。乐曲看似平静的背后,抒发着作曲家内心的压抑和伤感,华沙起义被镇压,满腔的爱国情怀透过音乐的和声语言将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相混合。这是典型的肖邦风格,就这首前奏曲而言复杂多变的调性布局是这首曲子的特点。

肖邦(F.F.Chopin 1810─1849),19世纪波兰作曲家、钢琴家。因华沙起义失败而定居巴黎,从事教学和创作。肖邦是历史上最具影响力和最受欢迎的钢琴作曲家之一,多以钢琴曲为主,被誉为“浪漫主义钢琴诗人”。

电影选择了这首音乐,音乐解析了这部电影。

我想英格曼选择这首奏鸣曲是有象征意指的,一个人过于在意自己的工作,疏远甚至抛弃家庭,一方面找各种自我宽慰的借口,另一面无法弥补的遗憾和愧疚折磨着自己。

图片发自简书App

在一个成功者的背后,敏感甚至有残疾的孩子内心深处的希望与失望,无助与怨怼几乎无法逾越。《秋天奏鸣曲》中的母亲与孩子,并非常见的歌颂母爱的电影,却从一个人们很少提起的角度深刻地剖析人内心的自私与脆弱,不安与烦躁。母亲再次离开了。母女无法达成和解。据说导演曾经想以母女彼此谅解收尾,女儿“给予母亲新生的想法因难度过高而放弃。”

影片中无法沟通的瘫痪女儿,象征着母女之间彼此的缺憾。双方互为渴求,而又不能包容,如同不协和和弦,没有答案,电影结束。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不朽作曲家(第一挡);1.巴赫1685~1750巴洛克德国;2.莫扎特1765~1791古典德国;3.贝多芬177...
    乐度音乐阅读 9,446评论 0 22
  • 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有次领导来单位检查工作。 那天的迎检,因为准备不足,很多资料没有在第一时间找到,整个过程都可以用...
    安心在奔跑阅读 397评论 2 2
  • 一直以来,都说女追男隔层纱,男追女隔座山,哈哈哈,经历之后才知道,都是骗小盆友的…… 初中我和他是同学,很普通很普...
    曦诚阅读 482评论 0 1
  • 文/梓星 有人说 因为一个人,恋上一座城 在他走过的风景里 去尽情呼吸 空气里的玫瑰花香 去感受他的快乐和悲喜 去...
    梓莘阅读 411评论 9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