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了两篇年轻人不幸猝死的新闻,引起我极大地同情与伤感。
一个是某多多的年仅23岁花儿般的小姑娘,另一个是某外卖小哥。那个小姑娘虽然不幸走了但还算是工伤,家人还能赔到一笔钱;可是那个可怜的外卖小哥所在的外卖平台,居然说小哥和他们没有雇佣关系,不是他们的员工,不应赔钱,仅给了人道主义费2000元。
听闻小哥还给自己买了额度3万元的意外险,但是据我所知的,猝死是不算在意外险责任之中的,估计是不会得到保险公司赔偿的。这个外卖小哥也才四十出头,正值壮年,是上有老下有小,与我的情况类似,怎能不引起我的伤感?
因此笔者有感而发,悲愤之余写了此文。
看着这些活生生的事例,斯人已去,无可奈何,但活着的人生活还是要继续下去。在悲痛之余,我想起了一个人,思考起了这个问题:假如你不幸走了,你的家人又该怎么维持生活下去?
这两天我就在思考怎么解决这种问题,我想到了两个解决办法,希望能对看本文的你们有所帮助。
现在的人没有什么耐心,我本来想放在文章结尾说的,索性就现在说吧。
解决方法:1,找一份不用经常加班熬夜或者过度劳累的工作,从根源上减少在工作中猝死发生的可能; 2,给自己整一份全面的保险保障计划,就算是自己不幸走了,还能给家人留下一笔钱,帮他们安然度过以后的日子(本文重点)。
请别误会,这绝不是一篇推销保险的文章,而是笔者本人的亲身经历。
我想起了谁?我上家公司的同事-老刘,他就是一个很不幸的例子。
老刘,70后,陕西西安人,中等身材,身高1米7左右,头发是板寸,不胖不瘦,国字脸,小眼睛,鼻梁上架一副金丝眼镜,为人和气话不多。
这就是我对他的全部印象了。
他在19年1月份左右在上海的机场不幸猝死,本来要回老家过年的,但他终究没能回到家与家人一起过年。得知他出事的消息,我是极为震惊的,实在是无法接受。他家里的情况我还是了解一些的。
他是一个结构工程师,我当时和他在昆山同一家外企工作。他月薪大约在2W左右,在西安按揭买了套房子,贷款还没有还完,他妻子是全职太太,有两个孩子,一个在读大学、一个在读高中,正在用钱的时候。
由此可以看出,他是家里绝对的顶梁柱。
他为人生活是比较俭朴的,我有一回下班后在路上碰见他,和他打了招呼,他说去吃“沙县小吃”,晚饭也就十元出头解决,穿的衣服都很普通。他们家存款很少。尽管公司号召大家给他家人捐款,但是杯水车薪,又能捐到多少钱呢?上家公司是大公司,员工很多,很多同事之间根本连名字都叫不出。有些同事根本没有捐,有些人捐了,不多,也就五元十元,捐个几百块的极少。你说说又能捐多少钱呢?
我倒是捐了一千元给他,是由于工作的关系,我经常给他修电脑,所以相对熟识,修电脑之余就和他聊天吹牛,简直是瞎聊,聊人生、聊工作、聊前途、聊家庭,好像还聊了理想。
回归到现实,他走了之后,又有谁来还房贷呢?又有谁来给孩子交学费呢?一家人的吃喝日常开支又该怎么办呢?
他的妻子是全职太太,与职场脱节那么长时间,哪家公司会聘用她?怎么进入职场挣钱?现在他们家的生活怎样了我也无法知晓。
一个家的顶梁柱,塌了!
设想一下,如果能有一笔比较大的数额现金来替他们继续还房贷、继续供孩子读书、继续负担家里的开销,让这个家庭在未来的十几二十年内不用为生活一日三餐而担忧那该有多好啊!
作为一名曾经的保险公司业务员,由于经常和保险公司的人打交道,所以我有些保险意识。这时我才想到,其实,他们可以给自己添加一份保障计划,就算人走了,也能赔一笔钱,家人也不会过苦日子,就可以避免出现这样的家庭悲剧了。
因为我想来想去,只有去买保险,才能在出现这种情形时让身后的家人继续活得比较好。
我当时给老刘聊过,建议他买份重疾险外加定期寿险,可惜他当时没有听我的,否则也不至于如此。
那么要买什么保险呢?要知道,人猝死不属于意外,买意外险是无法赔付的。
人猝死只有买寿险或者有寿险功能的重疾险才能赔付。
建议要买长期重疾险,长期重疾险一般是包含寿险功能的;大额度的寿险可以购买消费型的定期寿险,消费型就是没出事不返还的那种,就像你的车险一样。也就是说,一般人需要长期重疾险+大额定期寿险才行;什么医疗险、住院险看你个人喜好了。
如此这般,你就可以放心拼搏了。
如果你经常坐车或者开车上下班,那就建议你再买一份意外险,反正我上下班路上经常看见车祸,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在上下班路上经常看见?意外险如果人没有出事一般都是返还的,而且也还便宜。像这样经常坐车开车的人需要长期重疾险+大额定期寿险+意外险即可,其余的医疗险和住院险看你个人喜好。
以上,这两点希望能够帮到看本文的你们。
我不由得想起了保险公司的人对我说过的一句话:男人,站着是台挣钱机器;倒下,也要变成一堆人民币。
我个人认为买保险,买的是一份责任,是一份给家人的爱。
仰望星空,逝者已逝,活着的人还要继续生活。
原活者坚强,逝者安息。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