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孔子谈到自己的忧虑。我们想想看,我们平常忧虑什么呢?我们可能忧虑工作不保,我们可能忧虑生活不快乐,我们可能忧虑下一餐要吃什么,我们可能忧虑我们的薪水,有没有加薪。
也就是说,我们忧虑的其实都是很眼前的事情,那我们忧虑什么,其实会关系到我们追求的目标。比如说,学生担心成绩不好,所以他会加紧用功;员工担心薪水不佳,然后会转换工作。就是我们所忧虑的事情,会进而影响到所追求的目标。所以,我们看看孔子忧虑的是什么事情,这样的忧虑,可以看到孔子内心所追求的是什么?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这是孔子忧虑的四件事情。“德之不修”,也就是修德;“学之不讲”,也就是“讲学”;“闻义不能徙”,这个“徙”就是迁移,就是“徙义”;不善不能改,那这个就是改过、改善。这四个事情呢,整个的核心应该是第一个,就是“德之不修”,就是“修德”。
什么是“德”呢?德就是得也,道德的德,就是得到的得。从哪里得到呢?就是人作为万物之灵,就从天地之间,得到那个天地最精华的良善的一个本质。所以我们每个人生命里面,都有从天地灌注而下,孕育在我们生命中,天生下来这个良善的本质。
在孟子的思想里面叫“性善”,在中庸的思想里面,叫“天命之为性”,也就这个良善的本质是与生俱来的,所以我们这一生最重要的使命、工作,就是要把这个良善的本质扩充、发挥、穷尽,让它展现出最大的光辉和光彩,那这个就是修德。
《大学》的系统,就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主要是在“明明德”这个部分。扩而大之,就是亲民跟止于至善。所以修德,其实是对于生命美好本质的一种肯定,一种确定,然后一种扩充,一种全然的一种开展,展现出那种大而化之的那种至大的一种光辉,这个是修德。
儒家的学,就是学做圣人,他不是一种知识的学问。所以儒家的学,不是在文字上面打转,也不是要炫耀自己的知识多么渊博,而是我们看到孔子跟弟子,或者孔子自己现身说法的这些内容,都是一种生命的一种学习的历程,以及难点的一种提点,或是生命相互的切磋琢磨,那这个就是讲学。
当然,文字的学习还是根本,不过不会耽著在文字上面,就是我们前面一再提到,他是一个生命的学问,而不是一种知识的学问,一种知识的卖弄。所以这个讲学呢,其实扣合的扣紧了这个修德这个主轴。
不管是修德,或者讲学,就主要谈两件事情。一个呢,对于对的事情,要赶快去做,见善如不及;对于错的事情,要赶快去改,见不善如探汤。
这个就是后面那个徙义跟改善。闻义不能徙,这个义,就是应该对的事情能够赶快地去做到。徙,就是从没有做到变成做到,这种迁移的转变的过程。对对的事情,我们可能道理理解了,可是我们却没有办法去做到。这个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非常多的例子,我们知道红灯要停啊,可是四下无人,赶时间,我们就会闯红灯。
也就是说,这个徙义的过程,就是众善奉行嘛,对的事情,我们要赶快去做到。那不善不能改,就是改过迁善。那我们说过,儒家其实就从改过的态度,来看君子跟小人的差别,小人是覆藏,君子是希望透过众人的一种督促,让自己在改过的过程中,能够最快,做到最圆满,做到最好。
所以孔子的担心呢,是担心自己不能修德,不能讲学,然后呢,不能迁善改过。那这样的担心,到底是在担心什么呢?我们可以总结地说,孔子就在担心自己的生命,是不是能够越来越向上提升,而不是向下沉沦。那么我们生命的状态,其实不是向上走,就是向下堕落,没有模糊的空间。
不能说:“啊,那我就维持一个平衡。”没有平衡,其实就是不进则退,平衡在原地踏步,其实就是一种退步。所以,孔子追求的,是一种以德性的学习为核心的、一种生命提升策进的一种过程,所以可以从孔子的担心,看到孔子学习的一个主轴。
忧,其实在中国的思想里面,其实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特点,那这个特点其实是从周朝的文化里面提炼出来的。也就是说,周朝周武王推翻了商纣,在周公的辅导、辅佐底下推翻了商纣。
他们就思维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这个政权会从商纣转移到我们周王朝来呢?那这样的一个政权的转移,会不会很快地在我们身上就消失呢?
他们对于自己在获得这个天命,取得这个天下的统治权的同时呢,就兴起一种这个政权、这个天命随时可能会转移的一种忧虑、一种忧心,那这样的忧虑忧心呢,就转出一种很慎重、恭敬面对众人、事情,面对事情,面对自己生命学习的一种态度,所以从这种忧虑,就转出一种谨慎、慎重的那种敬的态度。
所以后人说,周文化最核心的一个字,就是——敬,而这个敬,其实就从这个忧患转出来的。
我们可以反观自己,我们平常担心什么?担心的是不都是眼前的一些蝇头小利呀,这个小喜小悲呀,有没有更深刻的担心,更开阔的担心,跟我们的生命格局,其实是息息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