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互加暑期课程暨第二季兴成长计划听课心得
说起互加计划,近几年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们应该耳熟能详了。三年多以来它为初为人师、初上讲台的青年教师免费赠送了一本《成长手册》,这在课堂教学中对于一个求学者来说是有形的,但对于一个实践者来说又是无形的,那么作为求学者和实践者双重身份的我们,如何做到“双管齐下”呢?现在就跟随我,去看看朱思思老师在教学实践是如何处理的。
思维导图是什么
朱思思老师的课主要围绕一个话题展开,就是思维导图。1974年,英国教育学者把思维导图称之为“脑力潜能开发、表达发散性思维、有效图形思维工具”。在课程中,朱老师把它形象的称之为“大脑使用说明书”,就是“运用图文,调动大脑,将思维可视化”,重在把左脑的逻辑、条例、文字和右脑的图像、颜色、空间充分结合,让生硬的逻辑思维带上色彩元素。在我看来,思维导图就是一个“开放的闭环”,开放在于它可以无限衍生,与中心元素有关联的事物都可以作为它的一个分支被无限放大,从而在大脑中自然形成发散思维,而闭环是由于中心元素发起的,也必然有中心元素收尾,不管外围如何发展,其最终都会集聚在中心元素周围,让中心元素张弛有度,在实践中演变为创新思维。
思维导图做什么
思维导图其目的是将课堂由教师引导变为学生主导。在朱老师的课程中,为我们带来了8种思维导图,分别是圆圈图、树状图、流程图、多重流程图、气泡图、双重气泡图、括号图、桥型图。这8种思维导图可以在不同学科,不同场景,结合课程实际选择性使用。比如:生物课中的食物链就可以选择气泡图,数学课中的包含关系可以选择圆圈图,而在一些自然类学科中,相互交叉的知识点比较多,可以选择双重气泡图。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比较喜欢使用括号图和树状图。括号图可以进行课程内容结构分析,可以利用一张图将整节课的知识点很有条理性进行归纳总结;树状图有助于内容分类,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让孩子们对知识点进行延伸和拓展。总之,不管使用哪种思维导图,只要方法对了,我们的目的就达到了。
思维导图怎么做
在课堂教学中思维导图怎么做呢,朱老师六步骤解惑答疑,化繁为简,自主表达。一是纸和笔,纯白的A3或A4纸张(横放),水性笔;二是中心主题和图像,5分钟左右绘制,大脑“热身”;三是颜色,丰富的,明亮的;四是分支和线条,由粗到细;五是关键词语,一条分支一个词语;六是层次与分类,用字体、颜色等分层,序号可标可不标。经过这六个步骤的完善和填充,我们的思维导图已经初见雏形,这时就需要我们在平时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加以完善和创新使用。那么思维导图用什么来做呢?朱老师给了我们四件法宝,Kidspiration、Mindmanager、iMindMap、幕布(都是应用软件),这四件法宝中使用频率比较高的是幕布,因为它采用大纲式记录,可以随时自由切换,操作比较方便。方法和工具是静止的,但是我们的应用是灵活的,只要动起来,我们就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思维导图是一个融合多学科又跨学科的工具,它有语文中优美的文字描述,有数学中清晰的逻辑思维,有美术中绚丽的色彩线条,有信息技术中神奇的科技元素,更有知识图文并茂的直观表达,它既把单一的知识点进行了多方位的外部延伸,又把分散的知识体系进行了综合性的归纳总结,可以说,思维导图把老师和学生紧密的结合在了一起,也把知识和学科有机的衔接在了一起,相映生辉,绽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