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振民“现象”
范振民是谁?
范振民,我老家邻居。
范振民写农村的人,农村的事儿;写农民的苦,写农民的乐。他写的诗不高雅,他写的文章老土话,但老乡们挺喜欢,阅读者挺多,有的文章点击率超过10000多。
我的老家是鸡泽范村,那一片有“一溜村”,范村属于“一溜村”。“一溜村”在鸡泽最南端,离县城几十里地,很偏僻。
范振民40多岁,初中没毕业,就学种地,学做买卖,外出经商多年。振民是一孝子,近年,父母年高,他丢下营生,在家照顾老人。他不会拼音,不会打字,手机上有语音软件,输入语言,能变成文字。他虽然在外多年,交际不少,但普通话还是说得半生不熟。他好写几句顺口溜一样的诗,也好写毛笔字,也好写点儿小文章。一是语音变成文章,普通话可能不准确,转换得不准,错别字不少。二是,他基础差,识字有限,是不是错别字,他也认不准。
农村需要积极向上,健康有用的先进文化,在过去的一些年代里,也推出过不少好经验。比如,农村宣传员、农村图书室、家庭读书角、文化大院,等等,都是行之有效的好办法,但是,提倡了一阵,宣传了一阵,上边不说了,下边也就没有了,实际上,先进文化并没有牢固地占领农村文化阵地。
有了互联网,兴了微信群,我偶然看到范振民在微信群里倡导戒烟,不少人响应,这件事儿,太好了,我在群里做了一番鼓励。
范振民还写一些顺口溜一样的诗,写一些实话实说,带着泥土味,挺有哲理的小文章。我一看,这事儿不错,我就积极鼓励,说他是“一溜村”草根诗人、作家。有人说,要学范振民,写诗、写文章,总比喝酒、打牌强!还真是,我看到,老乡群里有了范振民的诗、文,群里不健康的信息少了,正能量的信息多了,我为此写过一篇文章《微信群里一股清新的风》。
作家没有生活写不出好作品,是说生活对作家创作的重要。范振民生活在农村,留意生活、观察生活,再加上自己的思考,自己的生活阅历,就有了创作灵感。说他创作,其实,他不是刻意在创作,他是在说自己的心里话。心里咋想,就咋说,这一说,就成了一篇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好作品。他写的《不当农民不知道农民苦》这篇文章,别看很简短,专业的作家不一定写得出来,就是写出来,也不一定写得这样真实、这样深刻,这样的有血有肉,这样的有泥土味儿,这样的让人耐读、耐看。
邯山区(原邯郸县)河沙镇文化名人冀学武,扎根农村,写诗、写文章,在邯郸、在全省都有名气,他看了我写的鸡泽农民作家王荣秋,鸡泽“一溜村派”草根诗人、作家范振民的文章,说“看到了农村文化人骨干力量。”
互联网时代,为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创造了有利条件,需要更多的像范振民这样的文化带头人,创作出更多的贴近农村,贴近农民,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文化作品,来教育人、感染人。
互联网时代,出现范振民“现象”,说明农村的先进文化开始和新媒体融合,范振民“现象”值得关注!
2018年9月4日
邯郸农工委赵守增处长对国学、文学和古文研究造诣很深,他读了这篇文章说:“很多农村人虽然认识的字不多,但很有艺术细胞,他们不一定能写好,但嘴上功夫十分了得,他们语言诙谐幽默,富有哲理,很受群众喜爱。实际上自古以来,都不乏民间艺人,如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还有后来的《汉乐府》等,里面收集的诗歌,大都是民间艺人的创作。民间艺人是我国文学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果喜欢我的作品,请赞赏鼓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