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自网络*
比起改掉拖延症,对大多数人而言,接受自己的拖延往往是更为实际的问题,因为对很多人来说,拖延就像打不倒的小强,我们一直在与它战斗,却每次都卸甲而归,相信没有几个人能拍着胸脯说,“我没有拖延症”。
《拖拉一点也无妨》并不是一本战拖的书,而是让我们接受自己的拖延,书中的核心是“结构性拖延”。它指的是并不是把事情完全拖着不做,而是在看似最重要的事情之外做了很多其他同样重要的事情。就像你的待办清单里,你一直拖着没有做第一个被你看做最重要的事情,却把下面好多条事情做好了,然后在相应的截止日期前顺利完成了第一件迟迟未动的事情。
我们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有一个内在驱动力,如果内在驱动力不强烈,是很难从根本上改善自我的。
总有一些事情我们不太愿意去做或者对目前的我们来说有些难,仔细想想,我也是个结构化拖延的人,每天的待办清单里,总有些时候,在晚上回顾的时候发现清单上最重要的第一条没有完成,但是别的事情我都做完了,而且做了很多,但最重要的那件事我依然赶在截止日期之前完成了。
转变认知是很重要的事,很多人都推崇吃青蛙,推崇每天做最重要的三件事,可是当你真的不想做的时候,逼着自己做不仅更低效,而且我们心里也不舒服,也不能把任务完成的更好,这个时候,我们就听从自己的内心,去做相对来说自己更愿意去做的事情,等把别的事情都做完了,再回头把这件最不想做的事情从大青蛙分解成小蝌蚪,每做一个小蝌蚪就休息一下,保证在截止日期之前完成大青蛙,这不是更好地方式么。
*图片来自网络*
书中还提到了几个要点:
- 舍弃你的完美主义。相信爱拖延的人大部分都是因为怕做不好才迟迟不愿意开始那项任务,可是作者告诉我们,你的完美主义只是你的想象而已,问自己把这件事做到完美的意义有多大?做到80分可以吗?很多时候,这个问题的答案都是肯定的,所以,烂开始总比不开始强。
- 给流程化的事情列待办清单,增加自己的信心,让我们更轻松一些。可以想见,在待办清单上做完一件事就划掉它的心情有多好,所以作者建议,早上起床的一连串微小的动作都可以列下来。这也是让自己清空大脑的一个方法,把需要重复做的事情写下来,照着清单去做就好了,避免做决策浪费时间。比如彭小六每天的清晨仪式清单就是这样的作用。
- 放点轻快向上的音乐。在你刚起床或者精神不加时,挑选一些欢快的音乐改善自己的情绪,更好地投入到工作中去。
- 避免打开网页的黑洞。不知道我们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在做一件事情时需要上网查一些资料,可是一打开网页,弹出的娱乐新闻,商业资讯不断充斥过来,我们不由自主就被吸引过去打开一个有一个网页,过了一个小时我们才忽然想起来本来是要查资料的。作者给我们的建议是在你想要浏览网页时先忍忍,等到需要接杯水,上个厕所这类需要打断当前工作的时候再打来网页。
- 与不拖延的人合作。这一点的好处有目共睹,与一个不拖延的人一起工作,你甚至都不用考虑截止日期在什么时候,因为总有人在时时刻刻盯着那个点,他如果不想被你带成拖延症患者,他肯定会负起责任来,拉着你一起早日完成任务。
除了这些小方法之外,作者还提到了结构化拖延的好处,旨在让拖延症患者接纳自己。不管你想不想改掉拖延,还是与拖延更好地相处,我们都要先问自己的内在驱动力,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成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