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个感慨,是因为我四姨。我四姨是我姥姥第四个姑娘,也是第四胎姑娘。在我们那个现在彩礼贼高的农村,可想而知有多重男轻女。我四姨出生,姥爷就嚷嚷着要把四姨送走。来接四姨的那户人家来送薄礼,问我二姨想不想吃送的麻花。二姨说想吃,那个人就说想吃要把妹妹抱走。二姨说不吃了。
所幸四姨后面就是我大舅了,大舅天生聪明,据我的笨二舅说,成绩从来没有考过第二名,就算跟小伙伴玩游戏都能赢得满抽屉都是战利品。看大舅的儿子的成绩,就知道所述非虚。
四姨成绩也很好,但是最后四姨还是免不了远赴南京打工的命运。村里面的姑娘初中上不上完就是去打工,没有别的出路。大家也不重视上不上学。老师跑到家里多次劝说我姥姥,不要让四姨去打工,要四姨去继续念书。我姥姥不愿意,叫四姨去南京打工了。
其实我姥姥根本就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我大舅的功课都是由我四姨辅导的,我四姨走了,家里就没有一个人能给他辅导功课了。大舅的成绩也变得不那么出色了。后来大舅高考失利,第二次高考也失利。家里就安排他在我们菜市场租个门面卖早餐了。
四姨呢,在工厂打工。性子太好,被工友算计,不知道吃了多少苦。后来嫁给了四姨夫,四姨夫是当兵回来,本地人,有套房子。
婚礼也是体面的,我一直以为四姨在南京过的很好。直到我去南京,才知道四姨过的紧紧张张,南京物价高,四姨和老公又没有什么高学历,只能做做售货员之类的工作。
暑假四姨来我们这里,也算是娘家吧。毕竟除了三姨在郑州,姥姥和姐弟都在这个小县城谋生了。四十岁的四姨竟然还跟少女一样,没有什么复杂心思。也许是心态好吧,还没有显得跟我三姨一样略显沧桑。
我三姨竟然还念了专科学校,比三姨小三岁的四姨还有没念到专科。可惜我四姨人性单纯,成绩也很好了。
看《激荡三十年》这本书,我惊叹一件事,任正非竟然念的是重庆大学,他出生在建国时期,毕竟家里成分不好,这在那个年代是要命的事情。
我姥姥家里没有成分不好,也没有说吃不上饭,交不起学费。只能简单的说是因为没有远见吧,毕竟我爸是家里老小,我妈是家里老大。我妈比我爸大一岁,但是我爸念到了初中毕业,我妈只念到了三年级。
大人图孩子衣食无忧,也仅仅图个温饱。那么孩子就只能在温饱线上挣扎了。
现在我姥姥和她的所有孩子都在温饱线上挣扎,甚至孩子之间的勾心斗角行来都没有断绝过。我三姨为了温饱坑我妈买保险,我大舅图享受不愿意给我姥拿钱治癌症,砸我家摊子。二姨吝啬,到处沾光。二舅三十多没有结婚。
不晓得这家子为何会这样,但是真的是挣扎在温饱线上。父母为孩子看多远,孩子才走多远。不要以为孩子小时候蹒跚学步而成,人生的路上就不用父母再去扶持了。
要给孩子看多远,孩子才能在大人的目光中走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