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互联网企业的不断崛起,信息化产品日益丰富我们内心需求,我们过去的生活方式一次次被打破,传统思维已经被迫发生改变。
现在我们逐渐适应了网络购物、移动支付,就连我们曾经忙碌时应急的方便面,也被外卖服务所取代。互联网虽说离我们还很远,但只要打开电脑,千里之外其实近在咫尺。
社会基本属性悄然发生变化,随着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的兴起,信息化对于各行各业都有着颠覆性的改革,从医院的个人病例,到法院的案件卷宗、再到学校的学科教案。
互联网的传播速度,就算特快专递也无法望其项背。传统的书信沟通来去数周,而现在一通电话、一段视频,不过几秒钟的时间,信息时代一切变得更快。
但在农村特有的环境中,对于长时间生活在这里的老师们,尚没有信心拥抱互联网,信息技术一旦普及,遵循老套、传统的教学方式,显然有点不合时宜。
很多乡村老师,抵触小学生使用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但自己却更换了智能手机,看电视、抢红包等不落人后。我们不仅仅是互联网的受益者,更应该是互联网的传播者。
当我发现在小学生的信息技术书籍中,出现了整学期的微信使用教学,我就知道这已经是一条不可避免的路,正确引导比明令禁止更加有效。
我们一直所认为的知识,无非是藏在书本里的名言警句、方程公式等等,玩手机便成了不务正业。我们小时候获取知识的渠道单一,只能通过书本。“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唐代文学家韩愈在《师说》里的这句话,是对教师责任范畴的一个有力佐证。
教师是教育的践行者,承担着教书育人的使命。每一课都要有充足的准备,每一个公式都要经得起推敲,每一次知识点都要反复论证。我们不是照本宣科的“复读机”,要有敢于挑战权威的勇气。一字之师、戴嵩画牛的典故记忆尤新,比萨斜塔实验、布鲁诺质疑日心说的故事,令人热血澎湃。
这个社会没有绝对的权威者,天圆地方、唯心主义、地心说等不断被推翻,说明人们的认知水平正在提高,人们掌握知识的广度与深度,与以往大不相同。我们不做课堂的主宰者,不能以自己的好恶约束学生获取知识的角度。
单纯的书本,显然不能满足学生对于知识的渴望,需要借助互联网去探索更深、更远的区域。请别怪学生对于我们的讲课方式不感冒,他们从小耳濡目染的潮流思想,就像喜欢天空的小鸟,试问谁乐意被“满堂灌”、“一言堂”囚禁?
我们走过的路,他们从不曾体会;他们触过的网,我们又何曾体谅?谁说通过网络获取的信息就不是知识?生活处处皆学问,当我们学会了、明白了、懂得了那便是知识。死记硬背只是应付考试的一种手段,人生很长,很多事情没有书本参照、也没有百度经验。
当我们让学生通过实践、通过思考获得了感悟,让学生不在拘泥于有形课堂,学习场景由线下到线上,自己主动去学才是记忆最深的。教育就是一辆不断向前行驶的马车,我们老师也要学会放下高傲的头颅,少一点鞭策、多一点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