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时间,我写了一篇关于应试教育的文章,当时是看了有一个小女孩被要求转学的事件之后的有感而发。
那篇文章发出后,文莉老师很快给了我反馈。她的女儿现在是高一,在公立高中读书,对于应试教育,她有更多深刻的体会。沟通的最后,文莉老师给我的建议是,这一下一定要挠下去,说透家长们还可以做什么。
在接下来的一个多礼拜,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对于深处应试教育体系的家长,每天放学后有限的时间里,除了问孩子“作业做完了吗”,我们还可以做什么?
1/ 家长的职责
聚焦到孩子学习的问题上,作为家长的职责必然是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效果,更好地掌握知识。而要提升学习效果,我们需要知道影响学习效果的因素有哪些,才能有的放矢地采取行动。
效果=效率*时间
这个公式适用于任何事儿,学习也不例外。
那么,从公式中就可以看出来,要想提高学习效果,无非就是两个方面,一是提高学习效率,二是延长学习时间。
我看到的大部分家长做的最多的事儿都是盯着孩子写作业,不写完不能玩,不能吃饭,甚至不能休息,如果说这些是为了更好地掌握知识,那么就属于延长学习时间的范畴。
但是我们往往忽略了,这个公式中还有另外一个变量——效率。
Photo by Piabay Pexels
20世纪初,罗伯特·耶克斯和约翰·多德森提出了耶克斯-多德森定律,指出人的表现水平会随着生理和心理唤醒的增加而提升到一定程度,随后则开始下滑。意思是,
我们需要一定的压力,让我们的精神达到最佳的敏锐程度,可一旦压力过大,就会变得没办法直接思考,大脑效率转而变得十分低下。
这条定律被应用在学校的观察中,研究人员发现,学校中总是有1/3的孩子处于最佳学习状态,1/3的孩子过度紧张,而最后1/3则处于无聊而放松的状态。
这样看来,盯着孩子的作业,要求他们一定要按时完成学习任务,也许在短期内可以跟上大部队,但从长期来看,如果孩子的压力得不到排解,持续不断的紧迫状态,会进一步降低孩子的学习效率,形成恶性循环。
更有效的方法应该是,帮助孩子调节压力,让孩子在适度的压力水平下进行学习,提高学习的效率,改善学习的体验。
说到这里,家长可能会觉得,孩子在学校的生活我们看都看不到,怎么能帮上他们呢?回到观察结果我们就会发现,同样的学校,孩子们也依然呈现出了3种不同的压力状态,这就说明,在学校之外,依然有对孩子举足轻重的影响因素——家庭。
2/ 少年也识愁滋味
有一次,我跟朋友聊天,他跟我讲了自己小学二年级的孩子,上课看课外书,放学回来磨磨蹭蹭不写作业。
一顿吐槽之后,我说,其实孩子本身面临的压力已经很大了。朋友不假思索地回复我说,他有什么压力啊!
这些年来,少年儿童抑郁,甚至自杀的情况越来越多。每次发生这样的事情,总会这样一种声音:现在的孩子不愁吃不愁穿,哪来那么多事儿啊。
作为成年人,我们认为自己扛下了生活的重担,上有老下有小,的确压力很大。对比孩子,不用考虑赚钱养家,衣食无忧,物质丰富,还说有压力,简直是为赋新词强说愁。
可是,压力究竟是什么呢?
人类压力研究中心的索尼娅·卢比安将给生活带来压力的事儿总结为四个方面:
一是没有经历过的;二是预想不到的;三是对自己产生威胁的;四是自己无法控制局面的。
实际上,无论我们处于哪个年龄阶段,我们都会面临以上四类问题,也必然地要面对各种各样的压力。
《我不是坏孩子,我只是压力大》这本书中,介绍了儿童可能面临的几类压力。 这些压力分为生理、环境、情绪、社交等几个方面,任何一个方面的压力都可能导致孩子产生成年人认为不合理的行为。
由于孩子大脑发育的局限性,很多成年人不以为然的东西,对于孩子来说,也会让他们感到压迫。例如,对于一些孩子来说,可能只是稍微亮一些的灯光、大一点的噪音,都是压力源,让他们充满焦虑,无法安静和专注。
所以,尽管孩子无法准确表达,但孩子每天面临的压力都是实打实的,并非无病呻吟。
但是,很多人可能跟朋友有同样的疑问——如果真的有压力,为什么还不好好听课,不回到家就好好地做作业,还要看课外书,磨磨蹭蹭呢。
的确,适度的压力会激发人向上的动力,但是过度的压力只会让人产生想要逃跑或装死的念头,就像在森林中遇到野兽的反应一样。
孩子是活在当下的,他们不像成年人,可以预判后果,孩子只在意当下是不是舒服,所以尽管看课外书后果很严重,但对孩子来说,当下的一点松弛和可控的感觉,就是最大的吸引。
3/ 如何调整孩子的压力
在我们的父母营里,时常会有妈妈来求助,面对老师的质问和指责如何应对。李楠老师也做过专门的解答。她就说到,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在面临老师的询问和质疑时,是会发生退行的。那一刻,我们不再是孩子的家长,而是变成了一个犯错的孩子。
从家长的角度出发,我们都是希望能够包容和理解孩子。可是,如果我们变成犯错的孩子,就失去了家长的位置,占据了孩子的位置,孩子的问题也就演变成了自己的问题。
于是,我们面对的问题就从孩子遇到了困难需要帮助,变成了自己没做好被指责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满心想的都是如何解决自己的问题,让老师不再指责自己,很难有能力再看到孩子的问题。
所以,帮助孩子解决压力问题,首先,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坐稳家长的位置。我们时刻要清楚地明白,我们不是孩子,即使孩子犯了错,我们的责任也是帮助和引导孩子,面对后果和改正那是孩子的事儿。
只有我们不卷入孩子的问题,不把孩子的问题变成自己的问题,不陷入自己的恐惧和焦虑的情绪中,我们才能清晰地看到孩子,真正帮助孩子解决问题。
今年9月,我们家孩子进入了幼小衔接阶段。我很在意幼小衔接这个阶段,不是因为学习知识很重要,是因为这一年学习压力还没有上来,我可以有更多的空间和机会去摸索,如何培养家庭的学习习惯。
有时候,幼儿园老师会留一些作业。对于这些作业,我的做法是只负责提醒,做不做,什么时候做,由她自己来决定。
在我看来,除了做作业,检验学习效果的方法有很多,但无论是从培养孩子自主意识还是缓解孩子压力方面,孩子都需要拥有更多的自主权。
压力来源的一大方面是我们不能驾驭当前的局面。对于体制教育中的孩子来说,在学校要遵守规则,要听老师的安排,一切都是按照要求行事,完全无法自主决定自己的活动,这都是孩子不能驾驭的局面。
如果孩子回到家,依然无法决定自己的事情,那学校的压力就会延续下来,形成持续的长时间的压迫感,让孩子看不到结束的希望。
但如果孩子能够在学校之外的时间获得控制感,就能够缓解在学校承受的压力。只要生活不是处处不可控,人就有喘息的空间,如果每一天每一时刻的生活都处于别人的安排和控制之下,孩子就真的失去了缓解的机会。
前一段时间,女儿在幼儿园遇到一位非常严厉的老师。班里很多家长都反应孩子哭闹着不肯去幼儿园,后来也发现老师在某些时候确实有些过激行为。
这件事我发现的并不及时,因为女儿虽然跟我说过一些在学校遇到的问题,但她情绪整体来看都非常稳定,我也就没放在心上。
发现老师的过激行为后,我刚开始有些自责,总在想是不是自己做得不够好,导致孩子遇到困难不跟自己说。
为了这件事,我去咨询了李楠老师。她说,
如果孩子平时所处的环境是非常轻松的,孩子是有能力隔离一些老师带来的压力的。
《自驱型成长》书中也提到,
高质量的亲子互动,本身就是缓解孩子压力的良药。
回看自己,当我们在工作或生活中遇到糟心事儿,经常希望能够约上朋友聚一聚。不一定要聊那些问题,但只要能够跟大家在一起,朋友之间的感觉和氛围就能让我们放松下来,拥有了去解决问题的力量。
其实,对孩子来讲也是如此。
有时候我们不一定要对孩子遇到了什么弄得清楚明白,我们更需要做的是让孩子体会到父母的柔软和温暖,通过与孩子游戏或者聊天,给孩子被完全接纳的安全感,也给他们复原的力量。
高质量的陪伴不一定是高水平的游戏,只要我们跟孩子在一起的时候全身心地关注孩子的想法和需求,贴着孩子的感觉互动,对于孩子来说,就是完美的家庭时光。
标准化测试的教育模式的确存在很多缺陷,这并非是国内教育独有的问题,而是全世界都面临的共同课题。
然而,当代的教育再也不是学校专属的责任和议题,家校共育中家庭养育作用的发挥不是对学校模式的亦步亦趋,更需要审时度势的协调与制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