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2,193 字 | 建议阅读时间 4 分钟
宁可一思进,莫在一思停。一件事情重复做,只是天真的练习,那么再多的练习,也不会有进步。一旦某个人的表现达到了可接受的水平,如果不继续跨出舒适圈,能力将永远停留在那。
例如,当我们把一件事情练习到你满意的水平时,不论是开车、运动、或是烘焙料理,你可以很自然的表现出你的水平时,你也就不再进步了。
常常会有种误区认为,继续开车、练运动、烘焙料理,就是一种练习的形式,如果不停地做下去,自己就会更擅长。最明显的例子,我们常会认为开车开了20年的司机,一定会比开了5年车的司机更擅长;教了20年书的老师,一定只会比教5年的老师能力更强。
但事实上现实并非如此,一旦人们认为现有的能力已经到达了一定水平可接受的程度时,当所做的事情没有了挑战,自然而然进入自动化的阶段,再多的练习也不会有进步。
这就好比工作了20年,结果是用了第一年的能力,重复做了19年。如果没有刻意的去提高能力极限,这些自然而然的能力会逐渐退化。
01有目的的练习
一件事情重复练习,只是反覆地做某件事,并且指望重复做就能提高表现与能力,这就是所谓天真的练习。
例如有位导师问一位学生说:「你每天练习一个小时的钢琴,但是每次测验的时候,成绩总是不及格,这是为什么?」
学生说:「我每天晚上都练习10次或者20次」
老师继续问:「你弹对了多少次?」
学生:「我不知道可能只有一两次。」
老师:「你怎么练习的?」
学生:「我不知道,我只是埋头的弹」
天真的练习,也就意味着埋头干,这也是为什么有些人明明很努力,却还是一无所获,就是因为我们总是在我们的舒适区里练习。
有目的的练习,就是不断尝试跨出舒适区,不度向更高更未知的领域迈进。
02明确定义目标
订定具体目标是帮助我们用实际量化的方式来检视自己成长的模样。例如当我们漫无目的的练习弹奏,无法与有目的性的弹奏来的成功。这种目的性可以是连续弹对5次,不犯任何错误。
有一则故事说到,一位钢琴老师在开学时,每一周都会拿出一掌琴谱给大家练习弹。然后下周一检验。每当周一一到检验完后,老师又会再
如果没有制定一项明确的目标,就无法有效判别练习的成功与否。目标是引导我们有效练习的方式,拆解目标,逐步的把小目标串联成一个整体。
这些目标必须要具体、清楚到符合我们自身的能力极限,而不是一次就极限挑战,最终会因为一直达不到目标而放弃。
03明确的练习反馈
每次的反馈,都会让我们看到成长的可能性,从最初的练习,到最后的成果,如果没有一种让我们明确知道什么地方的可能性时,就容易陷入感觉以良好的可能。
例如,当我们在练习时,没有人给他提供任何的反馈,也就是说,没有人听练习时是否有弹错的失误,而这名学生也根本不知道哪练习时是不是出错。即使再多的练习,都只能停留在同一个水平上。
不论你再怎么努力,都需要反馈来准确辨别哪些方面的不足,以及这些不足要怎么弥补。
在反馈的过程中,也可以辨别出一个人的未来,因为任何反馈,都是跨出舒适圈的开始,挑战个人未知的能力与可能。
《高绩效教练》中就提到个概念是,两组研究对照,一组是学生做完一件事情后,老师什么也没说;另一组的老师则会提出反馈,哪里可以调整。最后的生产与团队氛围,往往事前一组的绩效指标高于后一组30-50%
04走出舒适区
对于任何练习,都有一个原则:如果你不跨出舒适区,便永远无法进步。
如果弹奏一首曲子,用了30年,并且用相同的方式弹奏,但是只能说他用了十万个小时练习,却没有弹得更好。
所谓走出舒适圈,就是不断挑战更高目标,或是用另一种方式来达成目标。其中的关键,都是把透过不同的方式,来创造出更高的产能。
成长的道路永远不缺少困难,缺的往往来自于我们内心的相信。
有则故事这样说:在开学的第一天,老师给学生一份乐谱。让大家练习试试看。但是这份乐谱难度非常高,学生弹出许多的错误。
这时老师请他们回去好好练习,当学生练习后的第二周,老师又给出一份更难的乐谱。没提上周的功课,而是让学生继续练习高难度的乐谱。
后来第三周,更难的乐谱又出现了,之后的几周持续同样的情况。学生每次在课堂上都被一份新的乐谱克死,然后把它带回去练习,接着再回到课堂上,重新面临难上两倍的谱,却怎么样都追不上进度。
直到三个月后有位学生提出了疑问,为什么要不断地让他得这么做,老师没有说话,他把第一周的乐谱给了这名学生,并且跟他说:「弹弹看」
结果,学生竟然可以把这首曲子弹奏的如此精湛,接着又拿出第二周的乐谱,这名学生仍表现出高超的技巧。
这时老师说「如果,让你们表现最擅长的部份,可能到现在还练习最早的那份乐谱,不可能有现在这样的程度。」
05练习最多时间的人
有目的的练习,并不意味着时间的积累不重要,它只是基本。
那些最杰出的人,都是在各自领域中练习花费最多时间的人。有分研究发现,从事音乐教育的学生花在小提琴上的练习时间是3420小时,而优秀的小提琴学生平均练习5301小时,那些最杰出的学生平均练习7401小时。
这些优异者,往往投入的时间更多更大。 《异数》这本书中提到成为一个领域的高手需要1万小时的积累。但是,这1万小时是有帮助,真正实现成果的,还是要回归到坚持不懈的练习。
可以这么说,不存在什么一万小时定律,有的则是能否投入时间于此,并且不断的刻意突破,尝试用更高的标准来不断练习。
时间是我们最珍贵的宝物,它的价值,全来自于我们怎么使用它,同样是练习,天真的练习与有目的的练习,就是普通人与高手间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