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脉”似的阅读
顾颉刚的治学态度让胡适十分感叹,认为顾颉刚成功的最大原因是他的手到的功夫勤而且精,由此此总结出一个重要的经验:没有动手不勤快而能读书的,没有手不到而能成学者的。
对于每一个致力于学术研究的人来说,自己动手查书,动手标点,动手翻阅字典,动手的一丝不苟,这些都是最可贵的治学基本功。
从一句话到一本书,从一本书到另一本书,从许多书到一个知识谱系,从许多书到一个知识谱系,从一个知识谱系到更广泛的知识谱系,并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的知识谱系。
这个过程让我联想到一片叶子的脉络,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经由那些脉络被源源不断地输送进来,最终长成一片碧绿的叶子,我把这称为“叶脉似的阅读”。
对教师的学习来说,如果我们希望把自己知识的盘子越做越大,我们也必须要进行这种“叶脉似的阅读”。
这种“叶脉似的阅读”,是每一个优秀教师基本的阅读方式,如果长期践行,将受益匪浅。正如林语堂先生所说:
学问是每每互相关连的,一人找到一种有趣味的书,必定由一问题而引起其他问题,由看一本书而不能不去找关系的十几种书,如此循序渐进,自然可以升堂入室,研究既久,门径自熟,或是发现问题,发明新义,更可触类旁通,广求博引,以证己说,如此一步一步的深入,自可成名。
高原期是阅读缺失的表现
对许多优秀教师而言,似乎总有那么一段时期,找不到前行的方向,也找不到进一步提升的突破口,个人发展似乎停滞了。这种现象被称为教师发展的“高原现象”,这段时期被称为高原期。
所谓高原期,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阅读缺失的表现。
高原器的出现也表现为内心活力的减少或丧失。
当一个教师处在发展的高原期时,他必然已经历了教师生涯中较长时间的磨砺,当他的努力累积到一定的阶段,获得来一些自己所渴望的回报,甚至还有意外的回报时,他就很容易陷入发展的高原期,因为他可能一时找不到下一步渴望到达的目标是什么。
没有目标,当然也就没有方向。这就意味着内心活力的减少或丧失,而内心活力的大小,甚至活力的有无,除了天性使然,还可以借助外力、从各种渠道去获得,阅读便是其中较有效果的方式之一。
高原期的阅读就是一种心灵滋补,积聚能量,蓄势待发,一朝条件成熟,马上活力四溅,高原期自然就不存在了。而没有阅读不不可能活力四溅,连高原期也不能持久——教师向高处提升自己的速度可能比较缓慢,但下坠的速度是很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