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节课的核心内容就是一个活动——用手来测量课桌的高度,从学习“一拃”——预测课桌的高度——直接用手测——借助纸带用手测量,最终测出比较准确的课桌的高度,结果比较后会发现大家的数据是不一样的,再分析其中的原因。这一课的教学重难点是很明确的,思路也很清晰,问题就在于如何组织好一年级的小朋友进行这样的活动。
开始之前,我结合上节《起点和终点》的内容,抛出了一个问题:“通过在纸带上进行跳远比赛,我们可以很方便的看出谁跳的远,那我想要知道跳的远多少该怎么办呢?”,很多孩子会说用尺子量啊,然后我补充道如果不用工具,而是用身体的部位来测量呢,继而引出了可以用手比“拃”来进行测量,引出本课主题。
然后过渡到本课探究任务,能用“拃”作为测量单位来测量桌子的高度吗?那开始实验之前首先得明确如何比出较为标准的一“拃”,因此,我先播放了微课视频,让学生明确,然后出示了一些错误的操作图片,让学生找图片中的人哪里比得不规范,从而进一步让他们清楚应该如何比出一“拃”。而后同样用微课的形式展示了连续的两拃应该怎么操作,并请学生上台进行了演示。紧接着就开始让学生预测课桌的高度有多少拃,预测完成之后直接开始用手测,发现操作不便,再改用纸带辅助。最后学生都还是较为顺利的完成了测量课桌长度的任务。
然后我请了几组同学起来汇报测量结果,观察结果发现数据是不同的。全班讨论并分析原因,发现是由于每个人的手大小不一样,导致了测量结果的不同,此时我再加以总结为后续用其他物体来测量进行了铺垫。
在本课中也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问题:
1、在教学中发现对于学生来说预测这一项是比较难的,孩子们理解能力有限,不知道怎么预测,让他们自己去看一看比一比自己手的一拃和课桌高度之间的数量关系确实是不容易的,有一些孩子甚至不知道预测这一格中写什么,因此,我觉得在教学过程中,要把这种任务用更加儿童化的方式展现出来,比如通过一些小游戏之类的来呈现。
2、拃的手势部分学生做起来会有些难度,即使已经反复讲解了,但巡视过程中发现还是很多同学比得不标准,或者两拃之间的连接不紧密,因此导致最后的数据差别很大,有的测出来是5拃,有的10拃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