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小学的时候学习过一篇课文,名字叫《乌鸦喝水》。讲的是一只乌鸦非常口渴,在寻找水源的时候,看见一个瓶子里有水,可是瓶子口太小,水离口又远,喝不到怎么办?乌鸦想了个办法,就是去找小石子来放进瓶子里,占据瓶子的空间,把水抬到瓶口,乌鸦就喝到水了。
这个故事在那个时候,传达给我们的是一种坚持不懈和运用智慧来解决问题的精神,令我们赞叹不已。
今天,这个故事又被创新了一番,说的是乌鸦口渴想喝水,看到了瓶子里有,但水位低喝不到,于是还是按照老方法去找石子来,最后在河边找到了,等到他一颗一颗地填进瓶子里,喝到水,同时也累得半死后才发觉,原来不远处他捡石子的地方就是一条河。
不得不说,这个创新以后的故事,有着不一般的讽刺意味,值得我们深思。
有人会说,根本不可能,那么大一条河在不远处,就看不见吗?
所谓“当局者迷”。为什么有的人努力学习,努力工作,不惜加班加点,不惜熬夜,出来的成绩就是不理想,要么始终落后于人,要么眼睁睁看着别人升职加薪。
为什么呢?
当一个人陷入自己思维的墙的时候,就是“迷”了。往往这个时候,他还觉得自己的想的是对的,不会错云云。
人和人之所以不同,差别不在于能力,不在于智商,而在于思维方式。
我曾经相当不屑于那种走捷径的人,特别是那种不靠自己努力,而是“东抄抄,西凑凑”,自己获得的成果最优。我的思维方式就是“打铁还得本身硬”,什么成绩都得自己一步一步,一点一滴积累起来。
可是,我发现我错了。因为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千百种,走捷径只是其中一种,甚至于不解决,仍其发展也是其中一种。
思维不对,走的路和方向就有问题,再多努力也只能是事倍功半。
爱迪生有一次拿了一个梨形的灯泡给助手阿普顿,叫他测算一下灯泡的容积。
助手阿普顿是普林斯顿大学的高材生,一向自视甚高,却眼高手低,很快就拿起来开始测算。
按照正常思维来看,要先知道一些数据,比如直径,高度。带入公式计算就可以了。这个灯泡是不规则的梨形,像是球形和圆柱形,又不太像,很难测算。
这个助手忙活了几个小时,纸上写满了公式,还是没有结果。
等爱迪生忙完手上的事情以后,过来询问数据,看见助手满头大汗,眉头紧锁,却毫无进展。他拿过灯泡,接满水,再把水倒进量筒里,很快就知道了容积。
整个过程就只有几秒钟。
刚读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我有一种被耍了的感觉。转念一想,发现自己的思维定式已经根深蒂固了,才会犯了那个助手的错。
那么要如何把自己的思维放在一个正确的方向上呢?
破除思维的墙,不要把自己“迷”在思维定式里;
人们在思考的时候,常常都会基于经验,也就是由过去经历过的事来推演未来可能发生的事。经验确实可以让人们在适应环境和迅速做出判断方面贡献不少,但事物是在不停地发展和变化中的,因此根据经验得出结论只是一部分,剩下的留出空间,打破经验主义的桎梏,才能不被自己的直觉左右;
升级认知,不断阅读;
要想升级认知,不外乎两种方式:要么亲身实践,要么从其他人的身上获取信息。亲身实践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低效和高成本的,除非“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个“巨人的肩膀”就是阅读。
阅读就是从他人身上获取知识最高效和成本最低的一项活动。每一本书都是一个人的“思维方式”,阅读书籍,和书中作者的思想产生碰撞,从而获得不同的思维方式,让自己的思维转换成为可能,也让突破思维的墙,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成为可能。
反刍思想;
对于学习和实践以后产生的结果,需要在脑中再咀嚼一遍,或者形成文字的痕迹,更加有助于思考。这样的思想,能够发现实践过程中的不足、效率低下的地方。进而修正自己,提升认知水平,获取更多的经验,学到更多的东西。
好比考完试的学生在拿到试卷的时候,不是将其束之高阁,而是看看里面什地方错了,为什么错,什么地方做得好,为什么好。如果进一步总结的话,形成自己的错题本和好题本,时而复习,让自己不再犯同样的错,好的地方举一反三,从而进步神速。
升级自己的认知水平的目的在于丰富自己的思维方式,跳出那些自己给自己设的条条框框,找到那个最优的路径走向目标,成就一个优秀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