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扑面而来的信息,经常有两种声音在脑子里打架,是按照自己的节奏来还是跟着别人的节奏来,在两者之间来回不定,纠结的时候就是一种内耗。凡事都有边界,只要把握好边界,在范围内做选择其实都是可以兼容的。这是我在便签训练营里的一个收获,以前我的世界里非黑即白,二元对立很明显,看到这个否定那个,我不懂界定边界,一刀切的模式让我产生了认知障碍。今日的学习让我对于如何听从内心声音、如何听别人的,何时悲观何时乐观有了清晰的认知。
我们都说做事靠直觉,可是自己的直觉什么时候有用呢?有用的直觉是什么呢?
有用直觉=规律场景+正确的反馈(规律的场景就是固定熟悉的做某事,正确的反馈就是有经验的人对我们的反馈)
内在熟悉、规律的事情靠直觉。
规律的场景就像我们参加便签训练营,在师父的反馈下,时间久了自己写便签的直觉就有用了,形成了自己的直觉。
自己的直觉什么时候没用呢?
比如进入一个自己不了解的领域,就需要听专家或者有经验的人的建议。
比如对写作不了解的就需要去学习对应的技能并练习,靠自己的直觉很难有提升。
什么时候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呢?
面对自己的事情要听从内心的声音。当自己要找到一个新领域去尝试,只有自己是自己的最好咨询师,自己最聊自己,要听从自己内心的建议。
什么时候听别人的建议呢?
行业具体发展的事情要听人建议。一旦进入大新的领域了,这时就需要听专家的,听取别人的建议,而不是听从自己内心的盲从。比如进入直播、写作等不熟悉的领域里。
那直觉什么时候是冲动呢?
除了熟悉的领域以外都是冲动。在进入不熟悉的领域,别人跟你说学习了会有什么样的成果,这时候冒然的行动。
比如我以前看到各种课程介绍就非常的冲动,觉得自己一学习就变得很厉害,其实结果 并不是预期的那样,我就很焦虑和迷茫,其实这就是我的冲动学习而已。
乐观是好事吗?
“乐观是一种进化优势”——心理学家 赛丽格曼
“对不确定的了解不足,会导致人们承担本可以避免的风险”——行为经济学家 卡尼曼
贝叶斯定律:看到真相,避免乐观。
世界是悲观还是乐观呢?
世界大概率底色是悲观,但是我们要成为乐观的人。
我们如何避免盲目乐观呢?
1.探险车模式,先行动在调整行动。先做小的判断,根据自己做事的情况再看看。先体验再判断下一步行动。
2.多听外部建议。带着感觉进入新环境获得是冲动而不是直觉,做的事情没做过,大概率是冲动感,比自己做好很多。
3.事前验尸。问自己一个问题,我一年前做了这个计划惨败的,那问题在哪里?逆向思考,知道自己的问题尽量避免。
4.找好的信源。寻找专业人的信息大于外行人的信息。
我们要做理性乐观派:
战略上乐观、战术上悲观,做事靠专业,做自己靠直觉。
这样就不会在大脑中打架,到底是听从内心声音还是听别人的?识别情绪和直觉,何时乐观,如何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