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组织部最新党内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中国共产党党员总数为9918.5万名,比上年净增114.4万名。党的基层组织517.6万个,比上年净增11.1万个。此项数据表明中国共产党在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持续强基固本、补齐短板弱项,不断严密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上,党组织不断发展壮大,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效果更具明显。各级党组织应把党建引领作为推动基层治理工作的红色引擎,创新活动形式,拓宽服务内容,实现党建与实践深度融合,提升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不断提升居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和满意度。
聚焦组织建设 建强基层治理堡垒。党的领导是基层治理的根本保证,要着力强化“党建引领”理念。坚持党建引领,要建强精于治理的“指挥部”,把党的领导贯穿基层治理全过程、各方面,推动基层党建与基层治理的深度融合,强化政治引领、组织引领、能力引领,着力提升对基层治理的领导力、引领力、组织力、执行力,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主心骨”。抓实抓好村党支部建设,当好基层治理的“指挥员”和“先遣队”,做好基层群众的“服务员”“办事员”,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支撑引领作用,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
聚焦队伍建设 凝聚基层治理合力。基层治理不是“独角戏”,而是“协奏曲”。推进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要大胆选拔政治强、业务精、懂治理、有魄力、敢担当的党员担任党支部书记,选好敢于治理的“领头雁”,以党支部书记这个“关键少数”带动全体党员干部履职尽责,着力锻造一支能打硬仗的党员队伍,在基层治理中践行初心、淬炼党性、锤炼作风,发挥先锋模范作用。针对基层党员队伍年龄老化和党员后备力量不足等问题,要优化基层党员队伍结构,注重在青年群体特别是在退役军人、大学毕业生等群体中优先发展党员,增强基层党组织的生机活力。建立党员身份制度,增强党员的荣誉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带领群众参与基层治理。
聚焦法治建设 提升基层治理能效。“法者,治之端也。”法律有效实施有赖于道德支持,基层治理也离不开法律约束。要培育法治文化。根据基层群众的文化水平和接受能力,借助传统媒体和现代媒体,广泛宣传基层治理法律法规,增强基层群众的法律意识,学会依法办事,自觉循法而行。要整合法治力量。在基层建立综合性法治服务中心,把各个法治机构集中在一起办公,打包各项法律服务,由群众面对面挑选、对等协商式服务,让群众少跑腿就能享受到“一条龙”的法律服务。要提升法治能力。基层党员干部要带头尊法学法用法,提升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治理的能力,强化法律约束,严格依法行事,在法律的框架下有序推进基层治理,积极回应基层群众新要求新期待,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