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到推行“合作学习”的困惑,我发现《教师的挑战》给出了“合作学习”的种种可行性策略。
1.构建结构合理的合作小组。
佐藤学先生在书中给我们指出小组合作学习的成功要诀:“合作小组人数4人比较合适,合作学习必须在只有几个学生举手多数学生浮现困惑表情时开始;合作学习时教师要关照不能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学生,让那些不能参与的学生同小组沟通起来。”教师在构建合作小组时,应注意结构的合理性。一是小组人数要合理,一般以4人为宜。二是分组应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郭建珍老师在分组时让每组学生在“红黄蓝绿”中自主选择一种颜色,为课堂中的全班交流做了很好的铺垫。切记组中不设组长,防止“霸语权”,班上学生人人都有发言,人人都参与其中。
2.培养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佐藤学用“个体差异的交流”和“多元声音的交响”来形容“学习共同体”,展现“和而不同、心领神会”的合作关系。把学校从“竞争与甄别”的紧张氛围扭转为“合作与共生”的和谐图景。要实现这个和谐图景,这就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一是独立思考的习惯,以避免小组交流“人云亦云”盲目从众的现象;二是积极参与、踊跃发言的习惯;三是认真倾听的习惯。听了郭建珍的课,我还收获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倾听习惯的小策略,比如:师生将说话的声调降低一点;可以同桌先交流,再交流对方知道了什么;制定小组交流规则,指出具体的倾听要求……记住“轮流说、专注听、不插话、做记录”。四是遵守课堂纪律和合作规则的习惯,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以前在小组学习中常常通过课堂走动来提醒督促学生高效规范的进行合作学习,但却忽略小组内成员的作用。通过学习本书,我学会了在小组学习中设立纪律员、记录员来监控组内的学习情况,并实行规范的评分和奖惩制度,从而来提高学生的自觉性和小组学习的规范性。
3.提供充裕的合作学习时间。
没有一定的时间和规则,合作学习将会流于形式。因此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操作、探究、讨论、交流的时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和相互补充、更正、辩论的时间,使不同层次学生的智慧都得到发挥。在合作学习之前,还要重视预习单的作用,因为只有当学生在解决某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时进行合作才能有成效。
当前,处于传统教学模式和学共体新旧交替时,我想我们是否也能尝试学习共同体的课堂与传统语文课堂进行“串联”:学习共同体的课堂中以“学习单”引导学生进行冲刺与挑战的协同学习,要设计核心话题,而核心话题应该可以等同于传统语文课堂中教师在文本解读后找准的文本的“切入点”;核心话题引领的学生的协同学习就等同于传统语文课堂中引导学生进行的一个个“语言实践活动”。当然我发现基于学习共同体的中高年级阅读教学课堂中,听、说、写、思、自主阅读都能得以实施,而有感情地朗读在第二课时好像不太能得到很好地体现。这些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课堂中去摸索、历练。
正如书中说:这些课堂中宁静的革命正是通过每一位普普通通的教师的小小挑战展开的。我愿与我的学生在学习共同体的课堂中接受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