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怎样读书的
☽ 王 瑞
** 1 **
经常有朋友和读者问我,能不能写一篇读书的文章,推荐我们读些书?其实推荐别人读什么书,我觉得很难,因为大家口味不同、喜好不同,对书籍的选择也必定是因人而异的,但读书的方法我觉得是我愿意和大家分享的。
读书首先要培养读书的习惯。
没有那一件事是一撮而就的,大家都知道读书好,可读书的好处从来都不是今天你看完这一本,就能让自己有了质的飞跃,读书的好是潜移默化的,你小时候读《三只小猪盖新房》它讲的道理可能要在你没有全力以赴而导致事业受挫时,才能在你的心底被唤起。
你高中时读《穆斯林的葬礼》,你觉得妹妹太可恶,竟然和姐夫好了。可很多年以后,你身处异乡,才发现一个人挨过那些动荡的漂泊岁月,是件多么难熬的事,于是你心里有了体谅,你学会了宽容。
你大学时读罗曼?罗兰以贝多芬为原型的作品《约翰克里斯朵夫》你想,原来天才的人生也会历经坎坷,于是当你面对人生的沟壑时,你勇往直前,选择不放弃,因为你知道,每个人的人生都会经历这样的沟壑,他们迈过去了,而你,也可以。
这才是读书的好处,不是某个知识点提升了你的内容储备,而是书中那些字里行间的气质,丰盈了你的内心。所以读书是一件绵长而柔软的事,不是今天立下每周读一本书,或者一年读书一百本书,你就成了精。读书更像一种伴随一生的习惯,滋养你的心智,滋养你的灵魂。
** 2 **
建立自己的阅读体系。
我们常常说开卷有益,这话没错,可是我们是否有大把的时间,不问所以得去胡乱打开一本本书,收获那微小的益处呢?读书是一件最不应该怀着功利性的态度去做,却真的会给我们非常现实的好处的事。
我们要学着去建立自己的阅读体系。我们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很大程度上是由你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决定的。所以我们要在能力范围之内,去选择的你要读的书。
蒋介石先生做为中国近代史上最重要的政治人物,他的一生酷爱读书,学者们根据他的日记研究发现他一生的自我角色定位大致有三:圣贤、豪杰、革命领袖。而他一生的阅读基本都是围绕这三个自我定位的角色进行的:因为要做圣贤,所以读了很多德行、修身的书,四书五经都反复诵读;要做豪杰,所以他读了很多兵法政术的书;要做革命领袖,所以他对各国的革命史有着持久的兴趣,先后看过《俄国革命史》、《法国革命史》、《土耳其革命史》等革命史书。而与这三大角色关系不大的知识性、消遣性、趣味性的书籍,他就很少会读了。
我们也是,无论你爱好的是文学还是经济、是历史还是地理、我们都需要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这个体系会给你一个不同于别人的思考体系。我是在大学的时候看了第一本《七个习惯——青少年版》这是我第一次接触自我成长方面的书籍,而在这之后的十几年里,我从未间断过自我成长方面的阅读,而对于那些大红大紫的网络小说、旅行、地理书籍虽然也很感兴趣,但看过的就寥寥无几了。
所以明确自己的阅读方向,建立自己的阅读体系,才是我觉得最好的阅读方法。
** 3 **
读书,少就是多。
我经常会在网上看到,每天读一本书、一周读一本书、一年读几百本书的豪言壮语。我也曾想尝试多读几本书,可是我真的做不到,因为这样快速的泛读,就像火急火燎的吃一顿快餐,远没有细嚼慢咽的品尝食物的风味来的美妙。
上文提到的政治人物蒋介石,他酷爱读书,可根据记载他平均每年的阅读量只有十种左右。为什么叫十种呢,而不是十本呢?因为很多书他都是反复读过好多遍。这样的精读是我更欣赏的读书态度。
读书的时候,我喜欢做摘抄,从初中毕业的那个夏天开始记第一本摘抄,到现在已经有五六本了,没事的时候翻看,在不经意间,那些字里行间,就滋养了身心。现在我又养成了一个习惯,就是读过好的书,要写一篇读后感。因为读书不仅是读,更重要的是读后的思考,读书之后写下自己的思考,才是读书更关键的意义所在,这像是一种自我的内化,你思考了,所以你真正的掌握了。
遇到喜欢的书要反复的读,就像我喜欢的日本畅销书作家松浦弥太郎在文章中提到过的,虽然他是一个二手书的书商、是一个要写很多文字的主编和作家,可是他身边只有三本书。这些书都是从他年轻时就一直陪在他身旁的,直到现在,每次翻起还能神奇的给他力量。
所以读书也像一场缘分,反复诵读的书,才是能够彼此鼓励和帮助的朋友,匆匆阅读过的书,就和在火车上遇到,因为无聊,随便聊上几句的人,不会在记忆中留下任何痕迹,而且很快就会忘掉的。
** 4 **
读书是这个世界上最美妙的事情之一,读书就意味着你在和人类最美妙的思想交流,书中有一种让人慢下来的时光,可以抚慰你的灵魂,但是你得放下你的浮躁和急切,安静的细细品味,朝夕相处,你才能体会读书真正的滋味。
-作者-
王瑞,作者、主播。一个声音温暖又好文四溅的姑娘(其实已经是孩儿他妈)。为梦想工作、为爱生活,每天带娃、读书、写文、录音、制作、观察自然……周而复始,却越忙越快活。在我心底,在远离城市的大海深处,有一座浅岛,开满繁花、悠然自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