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大雪。
大雪是大自然的一个拐点。哲学上对应的叫法应该是质变。
大雪作为一个节令,本意并非就降雪量而言,而是说狂风暴雪已成为常态正如小雪不过是说雪季来临。
兑卦(上六):引兑。两个字简洁明了。意指以引诱之术取悦于人,不足取。
这是天道与象数的对应,象数的背后又无一不是人事。
物穷则变。坎(对应冬至)遥遥在望,雪却迟迟不来。这个年代,许多东西都选择了与人类远离,比如说一场雪。从前的“灰犀牛”,成了今天的“黑天鹅”。
你看意念深处早已纷纷扬扬玉树琼枝,现实却是山河干燥毫不沾边。对雪无望的想象,书仍然成了最后的抵挡。
读书作为一种文雅的修行,有如人在世间一波三折的旅程。
行路的初时,我们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目光简单,以为眼见者皆为实,里外如一,一目了然。
后来,我们看山不再是山,看水亦不再是水,世间的千般复杂万种深沉,让人不再轻信,甚至不再相信眼泪与水本质上从来就是一样的成分存在。
终了,这个阶段未必人人都能抵达。我们看山仍然是山,安静自守,看水仍然是水,流淌无息,因为一切假象只是暂时,万事万物自有其规律可循,那个遍寻不着的本质,却原来是那么易于一眼看透——其实,它何曾有一刻与我们远离?
推天道以明人事。读书的唯一真谛就是如何早日攀爬至这第三重境界,把握那个既深藏不露又显而易见的规律。
由此看来,一本有价值的书不研读三遍五遍怕很难读出其中的道理,即使以为读懂了,恐怕也只是一个伪道理,唯有最后的那重山水才是柳暗花明。
与读书密不可分的是一个亦敌亦友的词——孤独。虽然在极少数人的字典里,它一直只有一种感情色彩——褒义。何其可贵!
我看世间的万千孤独,本质上无非两种:一种是被动的孤独,寻而不得逐而不见的陷入;另一种则是主动的孤独,不瞩不望,相通相融,内心自是天玄地黄朗朗乾坤。
如果说前者是负能量,那么,后者就应该是一种效应积极的负离子。
蒋勋教授说:当惧怕孤独而被孤独驱使着去寻找不孤独的原因时,这是最孤独的时候。——我以为对孤独的这一解剖至少入木三分。
灰蓝的池水铺满落叶,彼此簇拥徐徐沉没,仿佛在做最后的无望的求助。——萨冈的孤独在她《孤独的池塘》里缓缓旋转不肯停下……
理查德耶茨则更为直接:我想,所谓孤独,就是你面对的那个人,他的情绪和你的情绪,不在同一个频率。这是一个足够通俗的诠释了,他索性给这个通俗的解释命名为《十一种孤独》。
相比之下,还是里尔克的孤独最让人肃然起敬:
谁此时没有房子,就不必建造,
谁此时孤独,就永远孤独。
就醒来,读书,写长长的信,
在林荫路上上不停地
徘徊,落叶纷飞。
孤独是里尔克的生活状态,更是他与世界保持联系的特定方式,他小心翼翼恪守着自己的边界感,存在,思考,写作……至此,我们能做的就是在他走过的路上侧耳聆听风缓缓吹掉落叶的声音。
人与天同,天与人在。世间,还有比这安静的孤独,与无处可见而又无处不在的飞雪,更为匹配的组合?
大雪无雪,但有雪落无声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