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动力》中的这句话让我突然有了今天标题的灵感:
科学调动自身积极性、焕发内在热情的普适方法,让人在生活和工作中变得动力十足
自身积极、内在热情、动力十足,这几个词在创业圈里的同义词,应该就是,我爱加班、不知疲倦、一周七天。
原来呆在体制内,体制内的大多数就是典型的当一天和尚装一天秃子的情况。发的奖金多,就加一会班,待遇下降了,就早下班两小时的那种。当然少数坚定的理想派还是非常拼的,这一点却跟体制内外没啥关系。
不过从创业公司打工,到自己创业,越发的觉得,体制内的这套奖罚制度,是建立在体制内的单位没有倒闭关门的担忧之上的。
而创业公司则不是,创业公司起步阶段,一没闲钱,二没闲权,每个人都必须把自己当作三头六臂来用,即便是拿着低工资,却逼你做到高产出。
在谁都不是傻子的情况下,创业公司的CEO该怎么办?
CEO们的做法,就是被大多数人成为忽悠的,讲情怀。上面的引文说的非常好,再放一次:
科学调动自身积极性、焕发内在热情的普适方法,让人在生活和工作中变得动力十足
是的,CEO们没法靠奖励和惩罚。
一是公司没有那么多钱来激励自己的员工,一分钱掰成两半花的主,哪有资金来表彰员工做的好。二是,即便用这种方法,如果经营、融资状况一旦不妙,资金紧张,奖励停发。那么原来依靠奖励而支撑起来的业务增长就会马上掉头向下。三是,拼资金、拼财力,创业公司永远都不是巨头的对手,BAT随随便便一个double的年薪,就能把人分分钟挖走。
在奖励层面,公司最多是给员工发放一点股权、期权,而这些东西在真正上市之前,可能还不如一张厕纸。
CEO们,甚至可以说是唯一的法宝,就是激发大家的自身积极性、焕发内在热情。只不过这种激发和唤醒是通过语言的方式。这也是很多人觉得他们是大忽悠的原因。
每个创业公司CEO最常讲的,就是公司的愿景。比如众所周知的马云的愿景是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扎克伯格的愿景是连接世界上的所有人。就连楼下的煎饼摊的小哥,也说希望每个上班白领都能吃到热乎的早饭。
这不就是第三驱动力么!(第一驱动力是生存压力,第二驱动力就是奖罚)把你在创业公司里做的描绘成对这个世界将造成巨大改变的样子,从而让你觉得无比激动,分分钟想给伟大光荣正确的老板CEO生猴子的既视感。
有什么事,能比我所做的事能改变这个世界,更有号召力呢。
钱?股票?头衔?这些都不行,跟改变世界的驱动力相比,这些什么都不是。当然凡事无绝对,价格给的合适,还是可能动心的,但那一定是个非常非常高的价格。
在公司层面,CEO要讲愿景和驱动力。
在执行层面,CEO就要讲归属感。
所谓的归属感,就是让员工觉得,我,是在为我自己打工,我做的工作都是因为自己。
得到归属感的第一条,就是自主,也叫放权。在一定范围内,要让员工说了算,有决策权。随着越来越多的90后开始成为创业公司的主力,他们更强调这一点。
如果让他们做一个傀儡,告诉他们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超出界限的事都要向上汇报,八成这兄弟最终会因为干的不爽而任性的辞职,不在乎你给多少工资。
这在传统的大公司,是很难想象的。不过好在很多互联网公司正在向这方面转型,比如腾讯、头条,都在学习谷歌的模式,放权给员工,让他们为自己打工,从而为公司创造更大的价值。
得到归属感的第二条,就是成长。所谓成长,就是让他解决没见过的难题,处于不舒服的状态,一遍又一遍的折磨状态。斯德哥摩尔综合症都知道吧,你越折磨他,越让他痛苦,他越觉得爽,越觉得爱你。
在体制内,我见过太多人一辈子几十年,都在重复一件工作,周而复始,直到退休。对于年轻人,这种状态的单一,无异于没有栏杆的囚笼,这种稳定的铁饭碗,对他们将越来越没有号召力。
得到归属感的第三条,就是利他。在创业公司里,CEO最喜欢强调团队,所有员工的都要从团队的角度出发,你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团队的进步。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创业公司不需要每个人都是超人,但组合在一起必须要有复联的战斗力。
当你和团队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就会产生战斗力,凝聚力。这也是CEO的本事,或者你说的忽悠的本事。
所以,创业公司的CEO们经常被看作是大忽悠,但很多时候,他们没有其他的资源和办法,只能通过点燃激情、唤醒热情,从拔剑四顾心茫然的大漠中杀出一条血路。
用一句时下流行的话讲,创业的人,都靠着一口仙气吊着,这口气没了,创业者也就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