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都有边界,这个边界不仅仅是事物本身的边界,更确切的说是个人认知的边界。
这个事例在中国人身上太深刻了,十年前面对同样的房价,不同的人选择了不同决策,十年后,舆论已经做出了批判。那么如果将现在的你一个人穿越送回十年前,你会怎么选择,囤房开淘宝平台等等,你就是未来的神人。这说明什么?这恰恰是在说我们当时的认知很有边界。
那么放在当时我们真的就无法认知当时的境况是未知吗?答案是不是。大家都听说过淘宝的最大股东孙正义,这是个被共识的穿越的人。这个人跑到美国发现美国的发展历程比日本早,于是他们等到日本发展到美国的过去某个阶段时,回到日本开始布局日本的未来,那这在美国已经很可能是过去。等到日本与美国同步时,他又跑到中国投资了淘宝,我们很熟悉孙正义当时想给阿里更多钱,而马云没有要那么多。这到底在说明什么?答案还是认知的边界。
既然认知边界这么重要,那你真正的就清晰的知道什么是认知边界吗?答案还是很多人不知道。认知是所有生物都有的本能,而人也有生物本能的认知这部分,不过既然人类成为了地球的主人,我们还有其他生物没有另一种认知。这两种认知就是基因和模因。我们对外界的感知只有五种通道,眼耳鼻舌身,没有第六种。这五种都是来自于我们的基因决定的,人类生来就有的。当然人类在生存进化中,因为直立行走,大脑开始扩容,之后产生思考。但是思考思维只占我们日常决策的很小一部分,大约1%左右,即便如此,这部分思维常常用于自圆其说。这也就是那句很有名气的话说的:学了那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此生。
那么人能不能突破基因和模因的约束,很悲剧的是个人深陷这两者认知之中,无法区分认知的边界。西方哲人有个例子:说圆形浴缸里边的金鱼,是否认为圆形的浴缸就是世界的边界呢?继而,人类是否也存在于某个更加超大的浴缸,人类自己是否能认知到呢?很显然我们到如今找不到世界的边界。
那就没救了嘛?当然不是。虽然自己无法自我突破,但是增加新知,就会慢慢拓展认知的边界。在这个过程中,有方法可循。比如:哲学上用逻辑三洽和科学上可证伪性。
哲学上逻辑三洽为:自洽、他洽、徐洽。并非所有的事需要自己去用逻辑三洽证明,我们可以使用既往已被用逻辑三洽证明过的知识作为我们的认知基石,拓展边界。比如:商增定律、相对论、量子力学、自然选择、递弱代偿等等。因此,逻辑三洽是检验正确的唯一标准,而不是实践。
科学可证伪性:1.避免安装对载体本身有害的模因。2.力争只安装反应世界真实面目的信念模因。3.力争只安装不排斥其他可能性的欲望模因。4.一定要避开哪些抵制评估的模因。比如:“不要质疑我,否则坏事就会发生。”,“信则灵,不信则不灵。”科学认知的过程一般分为两步:第一提出假设,第二对假设检验。
不断提高自我,验证发现自身的认知边界,并不断往外拓展自己的认知边界,边界越大并非带来更多的选择障碍,事实是认知事物的维度越多,我们更能准确判断,做出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