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登高》
排云鹤
断断续续读完了康震老师写的《诗圣杜甫》,再来重读杜甫的《登高》,忽然就更深刻地理解了这首诗的复杂的情感。先来看首句“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夔州这个地方面临瞿塘峡,风光雄奇壮丽,但同时环境偏僻,人烟稀少,“岁月蛇常见,风飚虎或闻”(《南极》)所以虽然在夔州有友人的资助,生活相对宽裕,但对于从小在洛阳长大长期活跃在都城长安的杜甫来说,未免太孤独太寂寞了。因为他骨子里是个“穷年忧黎民,叹息肠内热”身怀儒家济世理想的文人士子。所以当他独自一人登上高处,极目远望,自然就流露出了孤独寂寞的凄凉之感。他就像那只低回的离群的孤鸟,徘徊不前,不知该往何处飞。此时的唐朝刚刚经历了安史之乱,国家依然处于风雨飘摇的不稳定中,杜甫远离长安这个政治中心,空怀一腔建功立业的壮志,却被命运的大手安置在这样一个偏僻甚至蛮荒的地方,怎么不令人悲从中来?所以“不尽长江滚滚来”既是景物的实写,更是诗人眼睁睁看着自己年华流逝却无力为国效力的极度无奈的感慨。杜甫一生仕途蹭蹬,最大的官职也就是个有名无实的左拾遗(从八品),唐肃宗本就无意重用他。现在流寓夔州,离长安那么遥远,朝廷对他也不感兴趣,年轻的皇帝早就忘了这么个人了吧。此时的杜甫已经五十多岁了,在古代算是接近暮年,而且身体多病,糖尿病、风痹症等多种疾病缠身。回想自己年轻时的热血激情中年的颠沛流离乃至晚年一事无成,历尽沧桑的杜甫看到滚滚东逝的长江水,该是多么悲愤的无奈!
参考书经常把登高与国事艰难联系起来,教师执教时也往往这样引导学生以证明杜甫的忧国忧民,但说实话都是有些生硬地教给学生或者直接告诉学生,我也一度找不到很好的切入点。然而今天我忽然明白了。这首诗真的不单纯抒发个人怀抱,里面的确蕴含着对国家命运的担忧。请看“万里悲秋常作客”一句。万里可以引导学生不仅是离家乡万里,还是离长安万里,远离国家政治中心。“作客”是不得已而客居他乡,并非有意为之。这个不得已就是因为安史之乱,杜甫被裹挟其中蓬转萍流尝尽人生艰难,流寓夔州也是不得已的选择。所以,这个常作客就含蓄地表达了对国家形势的担忧。而正是因为国家飘摇不定,人民不能安居乐业,所以人们不得不远离家乡“常作客”。再加上自己多病的身体、贫穷的生活,诗人不由感叹“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这里的“艰难”有了上句的铺垫,再把它解释为个人的艰难和国家的艰难两重意思,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了。
就用康震老师的一段话来结尾吧。
“人们之所以对杜甫有一种特别的深厚的感情,是因为杜甫的所思所想、所恨所爱、所喜所忧,所悲所乐,不仅代表了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广大老百姓的心声和愿望,也代表了历朝历代士大夫的心声;还因为杜甫那博大的仁爱精神、执着的政治信念、深广的忧患意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坚定的人生态度,正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民族性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光辉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