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想了一件事,做了一件事。
诗社的课程设计——
如果要发展一个诗歌社团,课程要怎么设计。如果是一周一次诗歌课,两节连上,大约课程次数会在13-15次左右,那么这也意味着,在原有的是光课程的基础上,我还要自己设计一些诗歌课程来补充,那怎么设计呢?也许设计的课题和灵感可以从学生中来,也许可以依托地理资源(乡土,人文……)或者一月一主题,每周呈现一个分支,也许这样会不失紧凑性,联系性也更强。
我也不知道怎么设计,有种课程开发的感觉,如果能把课前准备和过程性资料以及最后的成果评价这些资料留存整合,也许可以形成一份可以迁移运用的课程设计。
如果是以往,我可能做的第一步是搜集资料了,想起之前和一君做访谈提纲时,st曾经说过,你有没有想过你能找到的资料其实是你自己知道的,所以先有自己的想法和考量比较重要。是啊,我感觉先找到自己的想法和灵感最重要,至于资料,它只是会帮我更加明晰我的想法,也许还会深化。
以“学为中心的”课堂——
1.在学习内容留存率方面,主动学习的效用远大于被动学习。令我惊讶的是,阅读也属于被动学习。从被动学习(听讲,阅读,听与看,示范)和主动学习(小组讨论,实作演练,转教别人)的内容涵盖上来说,在课堂上,还是主动学习发生的更多。但是从新课标出发也好,还是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任务驱动也罢,我们都已经在有意识地在课堂上催发主动学习的发生了。
2.关于四种学习的场景,营火,洞穴,水源和山顶,联系自身的学习,我觉得我个人最适合也最偏爱洞穴和水源这两种学习场景。一对一的深入探索和思考,多对多的碰撞和交流,其实共同之处都在于非单向地在学习者之间,在内容之间,建立了很强的链接。但同时,四种学习场景是可以接连或者穿插作用于学习发生的。只是某些时候,我们会有偏向性和选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