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写作之初会有两个问题:
1.写不出来,生活里哪有那么多事可以写,是不是应该出去找点刺激?
2.为什么我写的像个流水账,别人写的又深刻又有趣,他们都是怎么想到的?
01 拔高深挖引申法
深挖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
拔高将文章立意生化到一个高度
引申到其他内容
深挖-拔高-引申-提问,引人深思-读者思考与自我审视
02 一个点掏空法,也叫细节深挖法
生活里可能没有那么多热点可追,更多的是日常的小事。如何把小事写出深度的方法就是一个点掏空法,也叫细节深挖法。
在一个细小的事情上深挖,围绕这点立意,升华。
举例:星姐如何深挖广告片场的故事?
大家比我辛苦
我看到了很多从未见过的世界
制作前后特别多困难,自己并不擅长还要硬上
人要有勇气尝试自己不擅长甚至有挫败感的事
03 三层思考排除法
排除自己遇到任何事情的前两个想法。
找到独树一帜的观点和想法。
一个新颖的角度,最容易成爆款。
04 大咖对比法,高下立分
朋友圈大咖的文章看过之后,我们还能干什么?
如果我遇到这件事,我会怎么想?
我为什么没有没有想到这个角度,这个角度是怎么想出来的?如何引申出来的?
如果让我来写,我会怎么来写?
我的角度和大咖的角度,差距在哪里?这些差距暴露我什么样的问题?
一天研究一篇大咖的文章。
05 名家细节观察法
多读真正的名家名作。
根据自己的喜好去选择名著。
06 生活资讯收集法
如何收集生活资讯?
朋友圈,微商,广告文案。
07 同题材多角度观察思考法
举例:我的前半生《有一个强大的朋友圈有多重要》
08 争当历史第一,找一个永恒的价值点
历史永远会记住第一个人,哪怕做的再差。
《从台湾 到北京》:不是攻略,不是游记,而是故事,是感情是回忆。每一站遇到的人和故事,他们对我的帮助和关心,帮助我一个人环岛了整个台湾,记录了他们的故事。
09 读小说,拉伸想象力
看很多中外小说,来打开自己的脑洞。
这个故事用什么结构叙述的?
故事的原型如何,哪些是小说家加的戏?
奇异角度的小说是如何铺陈的?
这本小说名震全球的原因是什么?
如果我来写,我能遍到什么程度?
无论怎样的技巧,都是在大量阅读的前提
以上为一只特立独行的猫的第二次课。
接下来按照她的思路,自己写了一篇文章。
对待生活,你真的是在对抗还是热爱?
有一位朋友,目前在北京工作。她的生活可以说是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在两个月不到的时间里,她至少换了两三份工作,并打算继续走在换工作的道路上。对于这种频道换工作的原因,我表示非常好奇,忍不住问了背后的原因。
听了她细说频繁换工作的原因,其中有些原因如下:工作时间太长、太无聊、感觉学不到东西、老板太压迫、自己在公司带着不爽,挣钱不多、另外一个公司可以给我分红.......
在她的眼界里,只要外部环境好,有优质的人事物资源,能够多挣钱,那么就可以缓解自己内心的恐慌与焦虑。那么这些真的是她换工作的真实原因吗?换了工作之后,就会让她心情平和不焦虑了吗?很多人都会被这种表象迷惑,而事实并非如此简单。我们需要修炼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当人遇到焦虑和压力时,通常会表现为两种对抗: “公然反抗”和“默默抵抗”。公然反抗就是公然发表自己内心的不满情绪,攻击,指责他人。默默抵抗是指表面看起来很顺从,但内心会默默抵触,产生一些抱怨,埋怨,暗自较劲等心理活动,在做事过程中会敷衍了事,没有耐心。无论是哪种对抗,都在默默地消耗着自己的心理能量,让自己内心越来越难受,失去行动力,丧失信心。
在我看来,我的朋友属于抱怨并默默抵抗的人,遇到问题就推卸责任,抱怨外界人事物,遇到困难就想逃离,不愿意真实面对自己。
人最重要的是修心。让自己的心平静平和,踏实宁静才更有勇气面对外界的现实生活。如果人不面对自己真实的内心,无论怎么逃离,也是从一个坑跳到另一个坑,不断循环轮回。
那么如何面对真实的自己呢?
首先,学会觉察,每当焦虑和恐慌出现时,知道它们的来临。
其次,觉察自己对焦虑和恐惧是抗拒的还是接纳的?如果是抗拒的,提醒自己接纳它们,并陪伴它们在身体上面的感受。
最后,挖掘情绪背后的需求点,学会放下对外界的期待,回归内在,反省自身。每当抱怨焦虑出来时,看看自己内心有什么期待,是不是期待外界人事物可以满足自己的需求?如果对外界有期待,那么就要学会放下期待,多多从内反省,看看自己缺少哪部分,并开始行动,将缺失的部分补充完整。
对待生活,你真的是在对抗还是热爱?
有一位朋友,目前在北京工作。她的生活可以说是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在两个月不到的时间里,她至少换了两三份工作,并打算继续走在换工作的道路上。对于这种频道换工作的原因,我表示非常好奇,忍不住问了背后的原因。
听了她细说频繁换工作的原因,其中有些原因如下:工作时间太长、太无聊、感觉学不到东西、老板太压迫、自己在公司带着不爽,挣钱不多、另外一个公司可以给我分红.......
在她的眼界里,只要外部环境好,有优质的人事物资源,能够多挣钱,那么就可以缓解自己内心的恐慌与焦虑。那么这些真的是她换工作的真实原因吗?换了工作之后,就会让她心情平和不焦虑了吗?很多人都会被这种表象迷惑,而事实并非如此简单。我们需要修炼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当人遇到焦虑和压力时,通常会表现为两种对抗: “公然反抗”和“默默抵抗”。公然反抗就是公然发表自己内心的不满情绪,攻击,指责他人。默默抵抗是指表面看起来很顺从,但内心会默默抵触,产生一些抱怨,埋怨,暗自较劲等心理活动,在做事过程中会敷衍了事,没有耐心。无论是哪种对抗,都在默默地消耗着自己的心理能量,让自己内心越来越难受,失去行动力,丧失信心。
在我看来,我的朋友属于抱怨并默默抵抗的人,遇到问题就推卸责任,抱怨外界人事物,遇到困难就想逃离,不愿意真实面对自己。
人最重要的是修心。让自己的心平静平和,踏实宁静才更有勇气面对外界的现实生活。如果人不面对自己真实的内心,无论怎么逃离,也是从一个坑跳到另一个坑,不断循环轮回。
那么如何面对真实的自己呢?
首先,学会觉察,每当焦虑和恐慌出现时,知道它们的来临。
其次,觉察自己对焦虑和恐惧是抗拒的还是接纳的?如果是抗拒的,提醒自己接纳它们,并陪伴它们在身体上面的感受。
最后,挖掘情绪背后的需求点,学会放下对外界的期待,回归内在,反省自身。每当抱怨焦虑出来时,看看自己内心有什么期待,是不是期待外界人事物可以满足自己的需求?如果对外界有期待,那么就要学会放下期待,多多从内反省,看看自己缺少哪部分,并开始行动,将缺失的部分补充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