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礼仪之邦,过年过节、走亲访友的时候,大家都会带一些礼物。而且送礼莫过送健康,所以就在刚刚过去的春节,超市也都顺应民心,保健品都C位出现,大家也都少不了买上一些保健品馈赠亲朋好友。
市面上“健康食品”、“保健品”事实上良莠不齐、鱼龙混杂,都说自己的产品已经在科学上得到验证了,吃了能更健康。这都真的吗?又该如何挑选真正有用的保健品呢?
首先,某种物质对身体很重要,我们缺了就会得病,跟我们需要补充这种物质是两回事。我们的生理活动是由各种各样的生化反应组成的,这些化学反应,需要各种酶的参与,还需要很多小分子物质来传递信号。这些物质对人的健康当然很重要,因为缺了它们,很多生理活动就没办法进行了,然后就出现了各种症状。但是,其中很多物质咱们人体自己就能合成,而通过食物补充的物质,经过消化吸收之后,是没有生理活性的,这就没意义了。最著名的案例就是多年前的核酸类保健品了,被曝光后很快销声匿迹了。
其次,对那些需要从食物中摄入的营养成分,人体需要的也是摄入总量,而不是浓度。总量跟你吃了多少,以及食物里这种成分的浓度有关系,即使某种成分在某个食物中含量很高,但如果食用量很小,那你的总量也是有限的。比如螺旋藻,里面蛋白质品质很不错,浓度也不低,但作为保健品的螺旋藻,最多每天也就吃几克。我们一天需要几十克蛋白质,螺旋藻提供的这点儿完全可以忽略。再比如“富硒茶”,茶叶中硒的含量的确不低,但是考虑到每天茶叶以及茶叶中硒的溶出率,它所能贡献的硒和我们的需求也差得挺远的。
还有一点儿要注意,就是现在保健食品大都会说科学研究显示有某某作用,但很多研究都是一些细胞试验,或者动物试验,用在人体上有什么情况根本不知道。更重要的是,这些试验只是为了探索某种作用机制,要应用到人的身上,还需要进一步的人体试验。而且很多试验发表之后也一直没结果,要么是因为在人身上做实验效果不好,然后就不了了之了;要么是试验发现,需要的量实在太大了,就像前些年很火的葡萄酒里的白藜芦醇,细胞实验结果很不错,但要是对人有效,得喝酒把人撑死。所以说,经过权威医学机构做过人体试验(医学上称为临床研究)的保健食品才是靠谱的。
好的保健品对我们的健康一定是有益的,但是对那些宣称自己有神奇功效的“保健品”,就要睁大眼睛了,不能说只看上面写了某某功能,就信以为真,更要仔细从营养学、有效成分含量、人体实验等多个方面论证逻辑的合理性。
(相关内容其实还很多,篇幅有限,难以完全阐述,建议参加系统专业学习)
点击☞精彩回顾,阅读《健康管理周刊》更多精彩内容,关注并回复:营养,获得《家庭营养师》视频课程;
点击☞健康好物,逛逛营养师用的健康好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