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一位来访者,多次在我面前声泪俱下的 "控诉"她先生的"恶劣"行径,尤其不能忍受的是对她的极度冷漠。她偶尔也会半夜给我打电话,嘴上说着明知道这样做不太符合咨询要求,辩解说内心实在受不了她先生的这种"虐待",是自己控制不了自己。有一次我也有点受不了她的"搅扰",一改往日以“求助者为中心”的作风,毫不客气反问她:“既然他对你这样恩断义绝,你为何不选择和他离婚?”她沉默了好一会儿,轻轻的回了我一句:“让我好好想想”。
我知道她是不会离婚的,她并不是痛恨她先生,她只是恨铁不成钢的渴望她先生对她更好点.
一位朋友的朋友,业务能力挺强的,就是爱骂领导。今天骂领导让加班,明天骂领导设计的方案是脑袋进水了……可只要一见到领导,马上屁颠屁颠的过去打招呼,满脸的温情逆袭了前一分钟的千不情万不愿。她在别人面前抱怨领导让加班,如果别人不耐烦了,说她:那你跳槽啊!她马上会转怒为喜,赔着笑脸说:这不是时机不成熟嘛。马上转身又去完成领导安排的额外工作了。有时候也想,领导也不能光听好听话,有时候说好听话的人可能就是被后爱骂你的那个人。
在生活中,抱怨太普遍了。千万不要以为有抱怨就是反对或想决裂;恰恰相反,这是一种深度认可,认可对方的价值,认可对方在自己心中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想获得点自己想要的东西。
就拿那位求助者来说,每次说到她先生,她就会哭诉不止,咬牙切齿,恨不得把他给宰了……可纠结之后依然会照常生活,即使她先生对她提离婚提了好几次。她之所以找我咨询,只不过是吐槽对她先生的不满,这种吐槽;只不过是为了更好的去维护他们之间的平衡而已。用这种方式宣泄内心的不满情绪,待情绪平静后再去对待她和先生的生活。
还有我那位朋友的朋友,表现出来和其他员工一样,只不过是为了让其他员工觉得她和大家一样:与领导同仇敌恺。实际上想在同事面前寻找认同感,她觉得要不这样会让同事觉得她不合群;而在她内心,她更想获得领导的认同。
还有,现在全社会对教育都指手划脚,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鼎盛时期。按以往的惯例和心理学分析,只要能背后说上两句的,必定为了显示两点:一,我比他强;二,我懂这行。现在觉得识字就不是文盲,敢评判教育的更是文化人,基于对教育无限向往与热爱,所以,所有人都想来对教育指手画脚。
现在的教育达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时代,各个流派墨登,筑坛做法,忙得不亦乐乎。在假鸡蛋、脚臭盐、地沟油、染色馒头都敢吃的年头,教育上出现个把张无本,也是极有可能的。于是张无本们打着各种噱头,举办包装华丽、排场奢华的交流会涌向市场,把教育环境变得天昏地暗。这说明什么?这说明教育是块风水宝地,挣钱的风水宝地。从这点也可以感受到教育的被认可度。
更让人难忘的是,社会对教育的态度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度。教育,所谓的一方净地也被践踏无限,老师被迫下跪……挨打……甚至还频频传出教师自杀的消息……无论真与假,都投射出一种消息:教育状况艰难。家校合作,本来是最坚固的教育平台,现在却成了针锋相对的两大派系。时常有家长嫌老师教得不好,做得不到位;老师却觉得家长不负责任,推卸责任……这种痛并纠缠着是永远存在的显示,这种矛盾源于内心的认可,起码是暂时不会失去这种关系。社会为什么会对教育有如此浓厚的抱怨兴趣呢?
首先,每个家庭都离不教育,而且想通过教育有所收获。试回忆一下以前的贫下中农,老师去找他让孩子上学他都没空搭理。为啥?忙着去种地、喂牛羊,顾温饱。读书,读书能顶饭吃?谈都不跟你谈,扛着锄头就上地干活去了。现在就不一样了,为了一个孩子上学,爷爷接奶奶送的,妈妈报班爸爸辅导,几代人都搭上了;到老师这如果你松懈了,你这不但断了人家祖坟上的青烟吗?这种期望如果过于浓烈,就会演变成愤怒,是期盼而不得的愤怒。于是就有了孩子在学校出现问题,很难抑制情绪,校闹就变成了家常便饭。归其原因,是浓厚的希望破灭后的绝望,是离不开还又想得到更多的纠缠。
其次,教育到了前所未有的软弱程度。古人云:人善有人欺,马善有人骑。这似乎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像明朝历史上的各位首辅,因为个人综合素质不同就会面临不同的现实。如张居正做首辅,权高震主,连万历都让他三分,手下官僚无人敢有任何非议;在如高拱,恃才傲物,专横跋扈颐指气使,专擅国柄,在大臣中权望并不太高,但他动不动就训人,谁也不敢这怎样;作为首辅,别以为位高权重,这也因人而异,待到赵志皋在任,他不植觉,不怙权,临下宽和,手下官员比张居正、高拱,申时行,王锡爵为有辅时日子好过多了。可赵志皋“当首辅时已逾70,处事柔儒,常由朝士所短,诟谇四起。”赵志皋为国事必躬亲,尽心尽力,虽是这样朝中大臣也欺他软弱,连他自己也喊冤:“同一阁臣也,往日势重而权有所归,则相率之以谋进;今日势轻而权有所分,则相率击之以博名。”同为首铺,位高权重,但因人而不同,受到的待遇也大相径庭。现在的教育又何尝不是到了“赵志皋时代”?真正要求教师要做到:“学生虐我千百遍,我待学生如初恋”。
第三,政府行为过于息事宁人。当家校出现纠纷时,政府只能监控教师行为。依照中国的儒家思想,人情重于理,只要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一切太平,那就万事大吉了。此种做法几乎把一切责任都推给了教师。在这个“你担责任我受益”的年代,没有谁愿意主动承担自己责任,尤其是有问题的家庭的家长。问题家庭本身就是由于责任缺失,当与学生有纠纷时,必定把责任推给对方。他们的强硬态度再加上政府的和稀泥行为,个人的切身利益的争取与政府的较量,个人会飞蛾扑火般的努力争取,而政府行为又不涉及个人利益,委屈受就受了,还不是国家蒙点损失;至于教师,是自己手下的兵,怎样也能掌控得了,再说了。教师讲文明,懂道理,过点分也没事;但对于气急败坏蛮横的家长,有理也说不清的。古人云:“宁愿和明白人打一架,不和糊涂人说一句话。”也是这个道理。
有时候你只顾做好自己未必能达到时效,比如赵志皋;只是内政修明外撑门面才能均衡。教育,也需要这样。
无论在何种情况下,矛盾总是存在的,不要以为解决了矛盾就万事大吉了。其实,矛盾也是促进发展的动力,各种关系中因为有这种抱怨,便会促进当事人不断反思,在这种认可中,痛并纠结着,认可并排斥着,抱怨并依赖着,矛盾并发展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