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句摘录:
️心理抚养比物质抚养更重要,性格比能力更决定命运。家庭是人生的起点。人的许多问题源于早年养育,父母亲自陪伴孩子成长,比只给孩子挣钱更有价值。
️人所有的心理表现必有相应的经历和环境。比如,一个人是否会犯罪,往往与他出生后的家庭养育密切相关。
️人,其实是“养育+教育”的产品。学校教育之前的家庭养育,尤其是心理抚养的好坏,可以影响乃至决定人的一生。
【没有时间思维的人容易迷失人生】
️出门先看一下目的地离你有多远,才知道怎么走,人生也是如此。人生最重要的不是得到了什么,占有了多少房产或财富,而是经历了多少站点,走了有多远。人在世间走的越久越远,看到的风景自然就越多。
️一个人在做人生的各种选择时,不能只顾眼前的感受,要有“明天”的概念,要想一辈子的事情。贫穷不是犯罪的理由,这个社会是有规则的,如果每个人都无法无天地行事,终将自食其果。
【所有社会问题其实都是人的问题】
️犯罪心理就是在研究人性的弱点。春季是精神病容易复发的时期,也是各种心理疾病的高发期。
️对于一些客套话,场面话,你听完说声“谢谢”就行了,千万不要太当真。人格缺陷有很多种,其中一种就是自恋,长辈过分喜爱与宠溺,给他的外部评价不客观造成的。
️“归因偏差”就是把好的行为和成功的行为归因于自己,而把不好的行为和失败的行为归因于外部。要克服这种人性的弱点,人们就要善于反思。
感悟反思:(周三晨会分享❤️)
在共读社新书第一次正式会议的开始,终于把上一本书圆满结束,迫不及待的打开了新书。这次担任这本书的带领人,因为有上几本书陈老师的带领天花板,思维导图的“学到,悟到,做到”三个到达,我能够创新些什么呢,我思考了一下,我想用自己的擅长去做一下突破,我擅长做自媒体短视频,那么这次就用短视频的形式记录下这本书的共读吧。这两天工作又遇到了很大的挑战,每天回家身心疲惫,我想呈现最好的一面,最终发现,还是“先完成后完美”吧,充值了会员,利用AI制作视频软件第一次花了大概半个小时最多做了这本书一个短视频。
上一本书李中莹老师的《过好这一生的10个真相》,最后一章:生命能量,似乎冥冥之中也在承接这本李玫瑾老师的《心理抚养》,两位李老师给我们带来的大作。生命能量来自于于我们婴幼儿时期,而心理抚养也起源于我们生命最初。每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我宁愿相信都是“人之初,性本善”的,而在渐渐长大的过程中,融入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变成了“性相近,希,相远”,幸福的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童年需要用一生治愈。李玫瑾老师大概是大家育儿的启蒙老师了,大概在7年前,短视频刚刚兴起的时候,刷到除了梵登就是李玫瑾老师,一个一个育儿知识的片段,我一直以为女李老师是育儿专家,没想到是犯罪心理学家,让我非常震惊,这本书也吸引到我了。
正好今天开启这本书,又给我显出一个境来,育儿遇到了新的挑战。早上收拾儿子书包,无意中发现了他的日记本,翻看他里面用稚嫩的笔迹还用拼音写着一些让我很焦虑的话,很暴力,不是他这个年纪该说的,他上学以后,全家开了紧急会议。现在的孩子接触电子产品早,我儿子已经会打游戏了,平时他周末让他玩的游戏,就是打打杀杀,游戏里就是各种砍羊砍猪,使得孩子的日记写的也非常暴力。看来要反思一下自己在教育孩子方面。早上我发现儿子的日记也告诉我老公了,我老公也挺震惊的,我说不要让儿子知道我们看了他日记,然后我老公送他去上学了,回来和婆婆说了,婆婆怪老公给孩子下载那种打打杀杀的游戏,我老公觉得这个游戏里也有很多优点培养孩子能力,两个人吵起来了有点,我老公又怪我陪孩子少,我拉着他出门了他送我上班,路上我说我理解你,你是个好爸爸,但是我们现在发现一些孩子的问题,我们好好反思总结一下想办法解决就好了,让他不要生气了。他现在改变也很大,他听我说我理解他他也感觉挺欣慰的,两个人一路好好沟通,说以后多陪陪孩子。老公也第一时间他也去找班主任问了一下孩子的成绩,因为孩子前两天请假没去,期末成绩不知道,他发高烧了,第二天坚持去考试的,但是考的很好,老师也说孩子在学校表现都挺好的,没有问题,所以我们也不焦虑了,担心孩子是不是有啥严重心理问题了,相信自己的孩子是正常的,后面需要家庭共同引导一起多关注孩子的心理吧。
这让我想起了我小时候,遇到类似的事,我妈偷看我日记,但是她和我现在的做法完全不一样,她大声的对着我读出来羞辱了我一顿,对我一顿打骂,说辛苦供我上学,我天天脑子里想乱七八糟的,对得起她嘛,给我造成了很大心里阴影,所以这次看到儿子的日记,我第一时间就交代老公,不要去让孩子知道我们看他日记了,更不要去质问指责他。孩子的问题大多是都是父母的问题,因为孩子是父母的复印件,我们反思自己,我和老公确实对孩子陪伴太少了,丢给婆婆,为了让自己省事,丢给他手机看短视频,这样消停点我们也能做自己的事,甚至教他打游戏。今天突然意识到我们如果接下来不再重视孩子的引导,多陪伴孩子,那会出现问题。
刚好今天又开始看这本书,感觉冥冥之中一切都是巧合。但是也是因缘具足,带着新的育儿挑战开启这本书的阅读,父母爱子,则为之计深远,除了学会心理抚养自己的孩子,更是把自己重新抚养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