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阿里巴巴、对于蚂蚁金服,我想每一个想要进入互联网的人,这大概就是圆梦之地。信息管理专业的我当然也不例外。各种因缘际会我离互联网越来越远,工作关系最想进入的当然还是目前炙手可热的互联网金融行业,所以看到这本书的时候一下子就被吸引了,虽然暂时还不可能有机会入职蚂蚁金服,就当提前拜读企业文化,为面试提供点谈资吧。
作者作为一名记者,语言平实易读,怀着对阿里巴巴的好奇心,一口气读完,可以不带喘气的那种。当然作为一本企业传记,自然是以时间为指引论述蚂蚁金服的前世今生。虽然我觉得其中有些场景的描述或多或少带有更重的故事色彩,但以事实为引,前因后果逻辑清晰。对于一个互联网金融的门外汉来说,这是一本最快了解蚂蚁金服(支付宝)的书籍,甚至可以从支付宝的估值窥斑见豹了解互联网金融的历史。
阅读本书最大的感受大概就是每一个经历过书中事件的人其实都是历史的参与者。09年刚结束高考的我第一次尝试淘宝,不可避免的带有对网上支付的担忧,当时的线上付款还必须用支付宝与建行的联名卡。现在回头来看,去银行开卡,每次支付都还需要采用U盾+密码的方式在现在简直不可想象,双十一全部订单支付也不过是刷脸几秒钟。因此在看到书中描述这一段的时候,是真的有亲历者的感受,即使是这样复杂的操作也是好不容易才构建出的合作。
另一个感受就是互联网时代,所有的习以为常背后都是架构、数据的支撑。现在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指纹、人脸识别、手机动态码确认这些似乎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也不会去思考为什么这样。看书的时候才明白这个简单的核对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件证明我是我的过程,更是为了改善原有的快捷支付需要每次输入账号密码的繁琐。在线下金融机构非常简单的操作转移到线上后,为了用户体验,为了流程精简,背后都需要审慎的思考与强大的架构,更重要的是数据的支撑。
曾经中国的互联网总是被称为硅谷的搬运工,似乎BAT三大家也都是踩着硅谷巨人的肩膀走过来的,在国际舞台上更是微软、Google、IBM这些世界大厂,但今天,至少是移动支付我们是走在前面的,更是从生活的每一个个角角落落改变着我们的常识,一个手机走天下的经历目前还真的只有在中国才可行。正如文章最后所言,蚂蚁金服的国际化势在必行,也大有可为。真心的希望有一天中国的互联网能够成为90年代的硅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