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回提到伯哥因连续两次孤注一掷的攻击不成,损兵折将,他手下最得力的军事指挥官阵亡殆尽,这时他才终于放弃,想往北逃离战场,但大陆军哪有这么容易放过他,此时已经又膨胀到15000人的大陆军一路骚扰他,让他寸步难行,而史塔克更率领一只部队,在一个岩丘上设下炮阵地,断了伯哥因唯一的退路,日后这个岩丘便以史塔克为名,称为“史塔克岩丘”。
伯哥因至此遭到团团包围,他也只好于1777年10月17日,全军向盖兹将军投降。
在费城战场,郝将军倒是一帆风顺,他15000人的兵力优于华盛顿11000人的乌合之众,双方交手数次后,郝将军技高一筹,于1777年9月26日,轻取费城,但他却惊讶的发现:战争并没有结束,大陆会议只是搬到别处去继续开会,而华盛顿的大军也大体完整,继续反抗。
紧接着,传来伯哥因全军被俘的消息,这本来是郝将军的“宫斗”导致的,但是一整个完整军队遭到消灭,却也出乎他的意料之外,郝将军的错愕不在话下,他于1777年10月辞职,留下烂摊子给柯林顿将军收拾。
当消息传到法国,法国对费城的沦陷不怎么在意,却很看重大陆军在萨拉托加能一口气吃掉英军数千人的大部队,法国从此认定大陆军的确有给英国带来大麻烦的能力,于是宣布参战,这对之后的战事造成根本的影响,多数历史学家都同意萨拉托加会战是整场独立战争的转捩点。殖民地事务大臣乔治·杰缅最后也终究因独立战争的结果而离职。
伯哥因、郝、杰缅,三个人勾心斗角的结果是三败俱伤,也赔上了国家利益。
萨拉托加会战的胜利,却谈不上伟大,过程中唯一能称得上美国英雄的,只有约翰·史塔克,其他主角都有相当大的问题。
盖兹将军不仅为人小心眼,其军事战术思想也相当狭隘,日后他负责南方战场,在康登(Camden)会战中,将民兵布置成正规军阵列与英军硬碰硬,结果造成900阵亡,1000人被俘的军事大灾难。
本笃·阿诺也不是什么好东西,他在日后成为独立战争中最着名的叛变者,叛投英军,但是他在英军麾下,再也没有萨拉托加会战中那样决定性的表现。
比起盖兹和阿诺,战败的伯哥因,在人品与战术素养上可说是远远胜过他们,然而他却屡次以政治考量干预军事决策,导致身败名裂,伯哥因手下的军事指挥官们,也都是一时之选,他们曾苦劝伯哥因应即早北撤,但是当伯哥因把政治考量放在全军与国家利益之上时,他们仍然乖乖听命,最后不仅个人命丧沙场,国家也受到严重伤害。
反观由下而上的民主阵营大陆军,即使领导者是盖兹与阿诺这样的角色,内哄到当面翻脸,却反而能获胜,这是偶然吗?或是两种不同社会体制交手下的必然?
萨拉托加会战对我们最大的启示,或许还是一句老话:“人必自助而后人助。”当富兰克林费尽唇舌,也说不动法国参战时,萨拉托加的胜果传来,马上让法国改变态度。
今日的台湾,也总是希望在国际上发声,在国际上有能见度,跟各国能签定贸易协定,但是往往不如人意,其实国际关系本是如此,外交官仅管有三寸不烂之舌,最后终究是看自己的实力,“自助而后人助”,自己得先展现本事,别人才会注意,就像法国想利用殖民地,也要殖民地先证明自己有利用价值啊!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