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士每天出门前,梳妆打扮一番,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那如果是一个男士呢?
过去的老上海,有腔调的男人们,在出门前,总免不了刮干净胡子,梳服帖头发,皮鞋一定是锃亮,西装一定要笔挺,至于说领带或者领结,肯定是天天要换,这样才是洋派,这样人才有精神,也是所谓“英气”。
三十年的上海滩,大概是最摩登的年代,有着“东方巴黎”的美誉。在那样一个岁月里,“时尚风潮”即便是乡下来的小姑娘也是要追一追的。正如现在的女生会看时尚杂志,来了解穿什么更有范;老上海滩的年轻姑娘们,往往会以广告画上模特的装扮,来理解什么才是“摩登”!
在摄影技术和电脑修图并未普及甚至产生之前,广告月份牌都是靠手绘师一笔一笔画出来的。
不过,你或许想不到,三十年代的上海,最懂时尚的,最会画月份牌的,却是一位有腔有调的男士。
他,叫杭稚英。
1901年出生的杭稚英(亦作杭穉英),是浙江海宁人,
自幼跟随在商务印书馆谋职的父亲,在上海生活。
早年在商务印书馆图画部任职,
跟随中国、日本和德国画师学艺。
偷师郑曼陀,手栽李慕白
广告月份牌,作为上海滩商业繁华的见证,最早是用传统中国工笔画技法创作的。但是在印刷技术不成熟的年代,工笔画技法用在商业绘画上,有个很大的缺点,就是色彩太文雅而抓不到眼球,换句话说,就是色彩不够浓烈,也不够亮丽。
这个缺陷,近代广告史上,一位叫郑曼陀的大叔出现,才得到解决。
郑曼陀创造了擦笔绘画技法,这是一种在西方水彩画基础上,加入特殊的炭精粉而实现的手法。
这一创新,让上海滩的广告月份牌焕然一心,可以说是众人眼前“一亮”。
等到杭稚英21岁自立门户的时候,年长十一岁的郑曼陀已经是如日中天的大师。
作为晚辈的杭稚英,很想得到郑曼陀的指点,可惜多次登门,毫无收获;或许在郑曼陀眼中,他的绘画技巧,就是商业机密,怎么可以透露给竞争对手呢?
所以,每次杭稚英来,郑曼陀就会把画室收拾得干干净净。不过再遮掩,也会有不留神的时候,在某次拜访中,郑曼陀画桌上的一个小玻璃瓶子,引发了杭稚英的想象。
让他茅塞顿开的瓶子里头,装的正是炭精粉。
和郑曼陀对待后辈的谨慎不同,杭稚英在自己的工作室里头,却是非常开放,更是欢迎不同的人和他交流技法。
其中最出名的,莫过于同为海宁人的李慕白。(小编吐槽:不是《卧虎藏龙》里,周润发演的李慕白)
杭稚英不仅对李慕白倾囊相授,而且,在学生技艺成熟之后,把他送去其他画室,让他再深造。
这位李慕白先生,在解放后,因为商业广告市场的萎缩,而成为了水彩画领域的领军者,在主旋律创作之外,有过很多充满生活气息的作品。
不仅是技法,更重要是想法
与郑曼陀等当时众多月份牌创作者相比,杭稚英最大的差异在于,不刻意追求技法的创造,而更着眼于想法的变革。
拿今天的话来说,杭稚英绝对是个时尚达人,而不是仅仅是个画画的,这也是为什么,他的作品,能成为上海滩流行的风向标,而不仅仅是一幅漂亮的画。
杭稚英总是在吸收国外的最新资讯,老外流行什么生活方式了,欧洲有什么最新时装搭配了,美国电影里头的大明星都画什么妆容了。
这些最潮的东西,杭稚英都在看,而且在了解后,就立马融入到绘画创作中,因此,比如高尔夫、摩托车等场景,甚至上海都还没有,杭稚英的月份牌里,就已经有了。
注重细节,也是杭稚英赢得少女芳心的关键。当大多数画师还在追求技法精深的时候,杭稚英关注的是绘画中,人物和场景的细节。
你看杭稚英的作品,女孩子领口的高低、纽扣的多少、裙子的长短,甚至于画眉毛的角度,都是精心设计过的,而不是完全写实,也不是随意而为。
他的广告画,虽然都是为广告商品服务的,但是更多的心思琢磨,是放在入画人物的细节上。
只有这些细节吸引人了,看客才会去了解产品,这一点,大概杭稚英心里,再明白不过了。
画了上海滩的一半,走了人生路的一半
杭稚英一辈子都在画月份牌,培养了好几辈学生,前后多达三百余人,高峰期每天有画不完的稿子,在月份牌之外,还涉足标志设计和包装设计。
由他经手的品牌包括有哈德门香烟、阴丹士林布、乐口福、双妹牌花露水、杏花楼月饼等等,基本囊括了老上海最时髦、最实用、最赚钱的行业。
据说,杭稚英工作室的作品,占了上海滩月份牌的半壁江山。
当然,这一切都是他日以继夜和工作室同仁们付出的成果。
和大多数爱国人士一样,杭稚英在抗战期间,拒绝与日本人合作,几乎进入创作的停滞期。
抗站后的杭稚英,虽然进入了创作的又一次春天,但是身体过度透支的他,在1947年杭州度假时候,因中风过世,人生尚未走过一半。
【文中涉及图片除署名外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