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近来沉迷于各种绘本,英文的、中文的。半年前还喜欢的唐诗,早就抛之九霄云外。今天我翻出了儿子的《唐诗》书,打算每天复习三四首,让他再次捡起丢掉的唐诗。
儿子手里拿着英语绘本,看见我拿《唐诗》书,心里很不乐意,说:“妈妈,我才不看唐诗了,我想让你给我讲讲这本英语书。”我想强迫肯定是不行的,就对他说:“妈妈想看唐诗书,要不你看英语绘本,我看唐诗,我们自己看自己喜欢的书?”儿子想了想答应了。
我知道儿子对王维的《相思》非常熟悉,而且很喜欢听诗歌中人物的故事。我就翻到《相思》,嘴里说着:“王维的《相思》我都快忘了怎么背,我先来读一读。”说完我就读起了这首诗,儿子在旁边边翻英语绘本边听我读诗,读完后,儿子凑上来说:“妈妈,这首诗我有点会,又有点不会。”我说:“这是你小时候读过的诗,你可以和妈妈一起读一遍,你就又会了。”我手指着读一句,儿子跟着读一句。读完后,儿子让我给他讲讲这首诗的故事。故事就在诗的后边附着,当我讲到那位女子因丈夫战死沙场太过伤心而流干了眼泪,血滴从眼睛里流出后就变成了红豆,后来那位女子也死了。儿子突然问:“妈妈,丈夫是什么意思?”我想了想说:“果果的爸爸,就是果果妈妈的丈夫。”他又问:“为什么那个女子要哭,最后怎么又死了?”我说:“因为她很爱他的丈夫,他的丈夫在战场上被敌人杀死了,她太伤心,哭了好多天,哭干了眼泪,眼睛就流出了血,所以死了。”儿子想了想说:“妈妈,我昨天也哭了,但是我只哭了一点点时间,所以我的眼泪没有哭干,眼睛也没有流血。人不能没有血,没有血就死了,死了就得埋到土里面,就再也见不到爸爸妈妈了。”儿子说完后,我挺震惊的,他竟然可以由故事联想到自身,并且还悟出了一个道理——人不能没有血。
第二首诗歌是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看他对故事如此着迷,这次我就先讲故事。故事的内容是王维十七岁时独自一人去长安城考试,到了长安城,离考试还有一段时间,他就在城里租了一间房子,每天在房子里刻苦复习功课。到了九月九日重阳节这天,他看到长安城里的人都一家人团聚在一起过节,登高、插茱萸、喝酒和吃大餐,他感到很孤独,于是想起了在山西的家人,想着家里人此刻应该在爬山,他们采摘茱萸往头上插时,会发现爬山少了自己的好兄弟王维,王维就写了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我顺带把这首诗给他指着读了一遍,为了让他对这个故事有更好的理解,我用他舅舅的例子打比方。我告诉他:“舅舅现在一个人在北京学习,过年时舅舅不能回西安和我们团聚,他一个人会孤单,这就是“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儿子说:“舅舅想我们时可以视频,我们现在可不可以和舅舅视频?”我看了下时间,十一点左右,我猜测我哥应该在图书馆,就说我们可以给他发个语音,你可以问问舅舅?儿子接过手机,按着微信语音说了句:“舅舅,你过年不能回家,是不是每逢佳节倍思亲?”儿子说完后,我明白他理解了“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思。
第三首诗是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我读出题目时,儿子嘴里说着“元二”,哈哈地笑了,我告诉他元二是王维的好朋友,他说:“这个名字好搞笑啊!”我把这首诗先给他读了一遍,意思讲了一遍,让他跟着我读了一遍。接下来开始故事的讲解,当我说到:“元二要到一个叫做安西的地方去,王维非常伤心。”儿子问:“为什么王维老是伤心,那首《相思》诗里他也伤心?”看来听得比较认真,找到了故事中的共同之处,我告诉他:“《相思》和《送元二使安西》写的都是他的好朋友要离开了,他们好久都没办法见面,所以他很伤心。”讲到王维说:“元二啊,你快喝了这杯酒吧,到了安西可就没有老朋友陪你喝酒了!”儿子问:“他的朋友要走了,他还让朋友喝,喝醉了怎么办呀?”小孩子的想法就是与众不同,我就问他:“你说喝醉了怎么办?”儿子说:“喝醉了可就走不了了,只能睡一觉酒醒了再走。”我说:“宝贝真棒,对啊,酒醒了再走。其实王维舍不得让他朋友走,朋友醉了他们就可以多待会。”儿子又问:“妈妈,他们见不到面,可以视频吗?”我说:“不可以视频,古代是没有手机的,不过他们可以写信,大雁可以帮他们把信带给对方。”儿子想了想说:“他们可以在信中写出想念。”
边讲故事,边解答儿子的疑问,一个小时很快就过去了。记得半年前儿子只是单纯的读诗歌、听故事,但是这次他有了很多的思考,我想这就是我们说的“书常读常新”吧!
写于2022.1.27日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