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故事:曾侯乙的自辩
在幽静的墓地深处,曾侯乙的灵魂似乎仍在徘徊。他心中藏着太多不平,太多被误解的冤屈,终于,他决定向世人诉说自己真实的故事。
“我乃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当世不可谓不显赫于天下!”曾侯乙深吸一口气,满怀自豪地说道。
曾侯乙墓的发现与谜团
曾侯乙墓的发现震撼了整个考古界。这座位于湖北随州的战国早期墓葬,出土了无数精美的青铜器、编钟等珍贵文物。然而,关于曾侯乙的身份问题,历来争议不断。根据考古结论,曾侯乙是曾国的国君,而曾国与史书中记载的姬姓“随国”实为一国两名,始祖为周朝开国大将军南宫适。
尽管如此,曾侯乙依然觉得不公。于是,他取出自己的“笔记本”,也就是那些墓中精心刻写的铭文,开始诉说他的“不平”。
曾侯乙的不平之一:身份的误解
曾侯乙的第一大不满,便是世人对他身份的误解。他幽幽道:“我之姓姬,名武,贵为周文王第七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于天下人而言,我的身份不贱,为何今人偏偏说我是安居汉中的‘曾国’小诸侯呢?”
确实,世人只看到他作为曾国国君的一面,而忽略了他背后显赫的王室血统。他不仅是周王室的重要成员,还是在南方镇守一方的功勋诸侯。
曾侯乙的不平之二:名号的误解
“我战功显赫,曾被封为郕邑的‘郕叔’,后因保周灭淮夷,才被封为汉中的曾国国君。铭文中的‘乙’乃是我的号,非我之名!”曾侯乙解释道。“乙”与“1”通用,表示他是曾国的首位国君,而世人却混淆了这一点,令他倍感委屈。
曾侯乙的不平之三:曾国历史的误读
“早在我之前,曾国已经存在。”他继续道。曾侯乙强调,不是所有带有“曾”、“曾侯”铭文的器物都与他或他的祖先有关。那些在他封曾之前的曾国遗物,不能与他混为一谈。
曾侯乙的不平之四:墓葬年代的误判
“我薨于周王五十六年,即从文王受命之元年算起。而今人却将我的墓葬定于公元前433年,这怎么可能?”曾侯乙质疑道。墓葬年代的争议让他感到迷茫与不平。
曾侯乙的不平之五至七:器物与礼制的忽视
“我名字中的‘郕’、‘盛’在许多给我送终的器物上都被铭刻,然而世人却视而不见!”这是他的第五个不满。而关于送终的编钟,他愤愤道:“世人竟认为是楚惠王酓章送我终,这是何等荒谬!当时楚国还只是个小附庸,给我送钟的应是周天子才对!”
更让曾侯乙心寒的是,世人无法理解他墓葬中的盛大礼仪。他作为周文王之子,拥有的是仅次于天子的礼制,而那些墓中文物恰恰是这一身份的证明,但世人却未能识得其中的深意。
曾侯乙的不平之八:铭文的忽视
“墓中出土的许多铭文中,明明清晰地刻着‘文王’二字,可你们为何看不到呢?”曾侯乙感叹。他的墓中铭文多次提到周文王,这再次说明了他与王室的紧密联系,而这些信息竟被忽略。
曾侯乙的不平之九:殉葬制度的误解
曾侯乙提到,他墓中有二十一人殉葬。对于这一点,他十分困惑:“在战国时期,这怎么可能呢?孔夫子早就反对殉葬,而我被埋葬时,楚国的礼制已经很难容忍这种行为了。”他解释,这一切都表明,他的葬礼发生在更早的时期,并非战国晚期。
曾侯乙的叹息:曾国的消逝
“或许你们会问,‘曾国’为何不见于诸史?唉,家丑不可外扬,哪能尽述呢?”曾侯乙沉默片刻,轻轻叹息。他知道,曾国的衰落是历史的自然选择,然而,这个曾经辉煌一时的邦国,如今只剩下他这座埋葬着昔日荣耀的墓葬,等待世人去发现与理解。
结语
曾侯乙的一番自辩,揭示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真相。他不仅是一位小国国君,还是背负着周王室血脉与天命的诸侯。他的墓中铭文,是他最后的声音,诉说着一个被遗忘的王朝与一位君主的不平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