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微信微博,到处充斥着悲伤的气氛。
2018年,许多名人相继离我们而去。
深切缅怀的同事,不禁让我们重新想起生命和健康的可贵。
越来越靠不住的生物医疗
01
下面这个故事的套路可能你都有听说过:
甲某人的父亲患癌,到医院治了一段时间,效果不明显,医生甚至还给病人判了型,说只有半年命了。于是,爸爸放弃在医院治疗,回到家开开心心和家人们共度天伦之乐,最后甲某人的父亲活了3年多,还是带着微笑走的。
这些奇迹是怎么发生的呢?
为什么现在医学越来越发达,能治好的病并没有相对减少,反而越来越多。
这种落差越拉越大,不禁让我们反思,新时代的健康观是怎样的呢?
02
新时代的健康观
网上流行一句话,我想精准地概括了这个时代人们的痛处:
腾不出时间休息,总有一天会腾出时间生病。
话虽如此,也是这个时代最真实的写照。
每个人压力都很大要承担的东西太多。分身都乏力,哪里还有时间去照顾自己呢?
特别是大城市里的奋斗的人,告别了以传统社会的集体主义模式(邻里友爱互助)的生活,去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打拼,在这里仿佛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隔壁住的是谁不知道,频繁搬家,频繁换工作,事物更新换代极快,长辈的过去的经验多数不再适用,没有人帮你指路,都在摸着石头过河。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战场,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课题。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我们只顾着冲锋把伤痛压在了心上。
压力大,扛着。
受了气,憋着。
失败受挫,撑着。
迷茫无助,拖着。
抑郁焦虑,腐烂着。
......
我们试图建造一个钢铁之墙来抵挡这一切。
终有一天你的心墙崩塌了,身体启动最后一个防线,通过各种各样的生理症状展现了出来。
而你觉得这个不要紧,稍微吃吃药休息一下就可以继续战斗了。于是又再回到高压的社会生活环境当中。
这种治标不治本的方法,长期以往下来,生理,心理压力一直超负荷,不经意之间,癌症、死亡的魔掌已经偷偷地找上你了。
新时代的健康观,不再是仅仅靠吃点药休息一下就可以了,生物医学只能解燃眉之急。因为造成你生理上的病痛,是社会,心理,生理上几种因素相互搅在一起形成的。
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健康的定义是,健康不仅为疾病或羸(lei)弱之消除,而是体格,精神与社会之完全健康状态”,强调了精神卫生的积极方面。
还记得前面那个病人的故事吗?
与其在医院万念俱灰躺着等死,还不如回到家里,拥抱家人的爱,开开心心度过剩余的时光,最后才发生了这样的奇迹。
古时候,推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排在第一位的。
新时代的健康观,应该回归到身心灵的协调与平衡。
夺走你生命的,也许不是癌症是抑郁
03
道理我都懂,可怎么办呢?
下面是心理咨询室里一个真实的对话:
老婆哭着对老公说:要是我得心脏病你肯定舍得花这10万块。现在我重度抑郁自杀未遂了,你怎么就不舍得花!心理病也是病啊,心理病也会死人啊!
说完,老公沉默了,咨询师也沉默了。
生命也许是一场马拉松,但许多人都把它当成了一场短跑比赛。
我们可以追求人生的「高度与深度」(物质、价值需求),但不要忘了人生也需要「宽度和温度」(心理需求)。只盯着其中一个,都会得不偿失。
以前传统社会,是集体主义的时代。
一村人友爱互助,全村人互看孩子,互相教大家做人做事,快乐一同享受,苦难一同面对。你不用懂太多也可以扩展生命的宽度和温度,幸福指数很高。
现在是高度分工,高度合作的个人时代。
过去传统集体主义的社会支持力量不见了。追求人生的「高度与深度」变得更难了,但我们的心理需求并不会消失。于是我们可以把这个需求转交给更加专业的人士。
不会什么技能,报一个技能培训班。
不会教育孩子,报一个家庭养育班。
没有朋友,认识不到人,参加同城活动。
心理问题,关系问题,交给心理机构。
生理问题,交给医院。
......
我们需要赚钱,需要实现个人价值。
我们也需要心理的治愈与成长,持续温暖的社会支持。
三者同等重要,缺一不可。
正如哈佛大学花76年发现的幸福秘密一样,拥有一个长久和谐的社会关系才是幸福。
这样到了生命的最后,我们才会感叹,我过上了一个丰富有意义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