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名义》中把人分为9个认知阶层,其中最底层就是无明之人:
不知人、不知已、不知世、不知事,生活备感艰辛,徒然受尽盘剥而无力自保。
无明的人,内心没有衡量事物的标尺,做事手足无措,未来也会一片茫然;唯内心有明之人,能坚定自己的方向,向着清晰的道路前进。
人生旅途中,我们都需要这三种“明”:先见之明、自知之明、知人之明。
1、先见之明,是一种成熟的远见
史蒂芬·柯维曾说:“许多人拼命埋头苦干,到头来却发现追求成功的梯子搭错了墙。”
很多人做事之前,不看目标,不思考价值,只会埋头苦干,最后却发现早在一开始就走错了方向。
一个人要想做成一件事,需要有先见之明的智慧,看清因果,再做决定。
沉迷当下的人,往往只看到现实,大多没有长远的规划,也不会去思考未来,因此常常在河边湿了鞋。
而有先见之明的人,不拘泥于眼前的利益,也不会计较得失,而是将目光放长远,懂得从微小事物中寻找规律,未雨绸缪,发现更多机会。
这样的人,无论是在找工作还是人际交往中,都会游刃有余。
一个人懂得高屋建瓴,从长远的角度把握自己的人生,自然也会比常人更快一步到达目的地。
2、自知之明,是一种低调的姿态
有句话说:自负的人像一团水蒸气,无智、无知、无成就,虚幻缥缈。
而真正的智者,懂得掌控自己人生的方向盘,在错误的道路上及时刹车,并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道路。
有自知之明的人,善于思考,会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从自己身上找原因,然后自我沉淀。
苏格拉底说过:“认识自己,方能认识人生。”
一个人只有认清自己的局限,做事时摆正自己的位置,才会走得更远。
3、知人之明,是一种深刻的敏锐
有人说:一个人无法决定自己的出生,但有权选择和什么样的人相处。
人际交往中,学会识人,是一种必要的能力。
与虚情假意的人相处,不但会耗费自己的精力,还可能受到情感上的伤害;与真诚朴实的人相处,才是高质量社交的开始。
古语云:“与善人居,如入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与人交往时,一定要擦亮眼睛,远离消耗自己的人。不和背地里议论别人的人交心,不和表里不一的人走得太近,也谨慎和只会耍嘴皮而不懂实干的人一起共事。
人生短暂,我们要把时间留给真诚善良并愿意与你一起成长的人。
有句话说:认知影响选择,选择改变命运。
其实,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距,就是认知上的不同。
人活一世,有敏锐的洞察力和清醒的头脑,才能够用足够大的视角,去审视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