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
中国古典文学里面将大学之道当作专门的学问来研究,所以就形成了《大学》一书,这本书是古代知识分子的必读之物,也是现代学子的青睐之书。传统儒家文化根深蒂固,再加上古典文学本身特有的魅力深深吸引了我,这也引发了我对“大学之道”的思考。
我认为,大学之道的宗旨就在于“明明德”。大学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要求学生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发扬人性中美好善良的品质,来抵制和克服社会中的邪恶和诱惑,形成独立人格,达到至高的人生境界。
德,是我们中国人或者说全世界人都非常注重的一个素养,无论是找工作、找对象,还是其他的一些社会交往,一个人的德行决定着一切。因为德行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一个人的内心,善良的人都很有德行,有道德的人都是一个懂得关心别人的人。“德才兼备”就说的是我们要有丰富知识的同时必须要有道德,并且道德在知识的前面,比知识更为重要。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总是能够同每个人和谐相处,从来也不会和别人勾心独角,而小人则相反。君子之交淡如水也体现了这一点。现代大学被人们称为“小社会”,这个“小社会”中当然也有许多不单纯的涉及个人利益的事情和一些小人出现。
认识一个女生,她在大学里学习成绩非常好,还担任的学生干部,她通常独来独往,又通常朋友一大堆。这是为什么呢?她学习成绩好是好事儿,大家都愿意向她学习,但她的道德修养好像就没有那么高了。她是个自来熟,和同学刚认识就显得特别特别亲密,就像对待老朋友那般关心在乎一个人,喜欢给人送小礼物,但又不是真心实意,对这个送出去的东西总是耿耿于怀,她认为自己向别人送礼就一定要从这个人身上得到好处。所以她只要一送礼或者只要一开口就是要寻求别人的帮忙,自己能够解决的事情一定要麻烦别人,显得自己很聪明很懂得利用别人情商很高。实际上呢,才是大大的愚蠢。久而久之,大家也都明白了她的“套路”,只要和她一接触,就立马会和她掰。到最后就形成的这样一个局面:朋友一个换一个,换到最后还是自己孤单一个人,还是没有一个真心朋友。
有才无德是一个人的悲哀,也是一个国家乃至民族的悲哀。满腹经纶没有用到正道上,却用在了与人勾心斗角、谋取私人利益上了。即便博文广才,没有一颗正直高尚的心灵,也是社会的败类。
不知道大学像我所了解的那个人终究有多少个,但我知道德育至关重要。有人说,除了大学,在其他学习阶段也应该渗透道德教育。说的没错,但在大学这个特殊阶段,每个人的思维更加活跃,思想更为成熟,利己主义、奢靡主义等等都会随之增加,不同于其他阶段的单纯和纯粹。因此,一定要在大学净化心灵,消除不正之风。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从动态的角度告诉了我们提高道德修养的方法。每天自我反思,除去身体和灵魂的杂质。人们所经历的精神上的洗礼,道德上的修炼,思想上的改造,终将会成就自己,终将会促使自己成为一个大写的人。
年轻人,要会奋斗,并要斗之有道!读大学是为了成为更优秀的人,如果你不能成为优秀的人,那么就做一个好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