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群体思想直接影响着学生个体思想的发展。群体的感染力是非常大的,各成员生活在一起时间长了,他们自然会感情深厚,相互信任。根据心理学原理,中小学生的独立批判能力不强,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
在现实生活中,他们遇到很多问题,这问题是对是错,主要是通过周围人的判断来决定的,而他们所在群体思想就是最直接的判断来源。因此,影响学生思想发展的直接因素是学生的群体思想。
曾经,我看到一部电影,片中主要内容是说一个中学生思想道德不好,常常喜欢用恶作剧来表现自己。最严重的是,居然敢在学校的大型庄重的毕业典礼上搞恶作剧,导致毕业典礼中途暂停。后来,他被送到一个名叫青少年教育基地的场所生活,我们中国人称为“劳改场”。
这教育基地不用上政治思想课,也没有专职的老师管束学生,而是每隔一段时间会组织一场娱乐竞赛,即每一个小组成员必须表演一种娱乐特长,如弹琴、唱歌等。
那个爱搞恶作剧的学生刚到小组时,经常捣乱,使得这个小组在比赛中是最差的一组。后来,他在小组成员的宽容与鼓舞下,慢慢地融入了群体生活,在小组群体思想的感染下,他渐渐改变了以往不良作风,成为一个努力为小组争光的分子。
这部电影内容的教育方式打破了传统的正面说教为主导的教育方法,通过发挥学生群体思想的引导,个体成员起到潜移默化的功效。这也符合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心理学家认为,青少年在这个年龄阶段不愿意教育者以赤裸裸的方式出现在他们面前,不愿意被他人教育。所以,我们可以运用“将教育意图掩盖起来”的艺术引导他们。
其实,早在18世纪启蒙运动时期,法国伟大的启蒙家卢梭在《爱弥儿》作品中已提出了这说法。小说中的爱弥儿犯错误了,他反对口头说教,反对严厉的惩罚,而是通过让他自己体验其过失所造成的不良后果的“自然后果法”,或者“自然惩罚法”来纠正他的过失。这比我们严厉的惩罚不知好几倍,这也是学生在认识自己、反省自己、改正自己过程的理性化,以便以点带面,形成群体性教育,更有利于班主任工作的开展。
教育工作者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群体思想的教育功能?
一、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表现一个学校的精神价值取向,表现一个学校的校风校貌,是具有强大引导功能的教育资源。良好的校园文化是塑造学生灵魂的基础。
因此,学校要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团队竞赛活动,设法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加,促进学生群体的情感交流。要定期树立榜样,对有突出表现的优秀少先队员、团队,给予奖励。这样有利于增强个体对群体的荣誉感。要建立德育跟踪体系,专门为思想品德不合格的学生创设群体环境,并跟踪他们的思想动态。
二、建立良好的班集体。
班集体是学生的第二大群体。班级是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单位,是学生活动的基本场所。班级存在着诸如教师个体、学生个体、教师群体,学生群体等不同主体。正是由于班级情境中不同主体间进行作用与影响、沟通与协调、矛盾与冲突,才形成了绚烂多彩、复杂多样的关系,演绎了一幕幕鲜活的然而又被人们习以为常的学生成长“大剧”。
在这不同主体间,学生群体对个体的成长起直接作用。因此,班主任要善于营造良好的班集体。班集体的领导核心是班委机构,班主任要充分发挥班委机构的核心作用,选举政治思想觉悟高,在班有号召力、有影响力的优秀分子担任班干部。建立起老师引导班干部——班干部带动学生群体——学生群体影响感染个体的德育桥梁。
三、积极引导校园内、班级中各种小团体的思想意识。
每个学校、每个班级中都客观存在有几个甚至十几个志趣相同的学生组成的小团体,他们在学习生活中可谓是志同道合、形影不离。个人的思想认识往往服从小团体的思想。因此,校领导、班主任要及时了解各种小团体的思想状况,要引导好小团体中有威望,有影响力的成员。
青少年的身心正处于不断发展完善时期,他们的心智还不成熟,面对信息爆炸的今天,他们思想复杂多变。单是靠学校老师正面的思想教育,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而学生群体思想就如同涓涓细流,无时无刻不在滋润着学生干枯的心田。因此,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要重视学生群体思想的教育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