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年7月,毛泽东与萧子升结伴游学,花了1个月时间,通过长途旅行方式进行社会考察。
行至安化时,二人慕名拜访当地社会名流、安化县劝学所所长夏默庵。夏默庵一开始没有接见这两个寂寂无名的年轻游学学生。但毛泽东并没有放弃,直到第三次登门,才终于得到拜访机会。
那天早上,为试来访者学识深浅,被吵醒的夏默庵在书房挥笔写出上联:“绿杨枝上鸟声声,春到也,春去也?”毛泽东略作思考,下联挥毫落纸:“清水池中蛙句句,为公乎,为私乎?”
此副对联及典故摘录出自《晋书·晋惠帝本纪》:“帝文尝在华林园,闻虾蟆声,谓左右曰,此鸣者为官乎,私乎?”书中记载,曾说出“何不食肉糜”的晋惠帝游玩皇家园林时,问身边随从,蛤蟆叫声是为公还是为私?毛泽东用拟人手法含蓄地指出“为公为私”这一大是大非问题。夏默庵看了自感有愧,连声称赞,对毛泽东以礼相待,请毛泽东在家就餐、住宿,并在临别时,赠送8块大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