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收拾房间,本以为自己没什么东西,但越收拾发现东西越多:出差和旅游买的各地纪念品,慕名买的畅销书,还有别人送的各类礼物。有的只用过一次就再没碰过,有的还是崭新的甚至没开封,还有的已经老化一碰就掉渣的。看着这些东西,打算扔了又觉得可惜,送人又因为旧了或者过时了而不合适,总之弃之可惜,留之无用,还占地方。
身边的杂物越堆越多,准备送人或丢掉的时候,却又百般舍不得,总觉得会有更大的用途或者“万一有用呢?”
旅游的时候,总想带几件回去送人或自己留纪念,结果家里摆满了从全国各地购买的义乌小商品。
有人提到一本畅销书,就觉得自己也是个文化人,结果买回来一本本装饰品。看没时间看,送人舍不得送。
618购物节、双11购物节、双12购物节,为了卖而设置的购物节,让我们觉得仿佛只有买买买才能让自己找到存在感。
看着无处摆放的新东西,我知道此时应该做一件事情——断舍离。
断=不买、不收取不需要的东西
舍=处理掉没用的东西
离=放弃对物质的迷恋
我不是这时候才知道“断舍离”的。在此之前,我不仅听过有关“断舍离”的讲座,还买过教你怎么做到断舍离的书。讲座听完了,书看完了,但依然断不掉、舍不得、离不开,为什么呢?
或许“禀赋效应”和“损失厌恶”的的理论可以来解释我们为什么难断难舍难离。
禀赋效应:当某人一旦拥有某个物品,那么他对该物品的价值的评价要比为拥有之前大大提高。
我们认为自己拥有的东西都很重要,可以有很多用途。即使现在看不到用途或者用途很小,但总认为自己的东西好,将来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
损失厌恶:我们对失去的厌恶程度远远大于对得到的喜欢程度。
看看卖股票的例子。当要用一笔钱而需要卖掉手中的股票时,通常首选卖掉的是正在涨的股票,而不是卖掉正在跌的股票。但实际情况却恰恰相反:从概率来看,正在涨的股票还可能继续涨一阵子,而正在下跌的股票还会继续跌一阵子。卖掉正在跌的股票就像是在“割肉”,很痛;而卖掉涨的只是少赚一点,我们在心理上没什么感觉。但其实导致的结果是我们赚的少了,赔的更多。
我们之所以难“断舍离”,是因为我们高估了这些东西的价值,而扔掉或者失去这些会让我们更痛苦。我们被直觉高估的眼前价值和失去的痛苦所迷惑,以至于像选择该卖哪个股票一样,损失更多而不自知。
拥有很多东西,有时候不是富有的表现。
有些东西,只是存在,并不能给我们带来任何好处,反而影响了我们的生活:
占据了我们有限的空间,造成巨大的浪费。这二点无需多说。
占据了我们有限的时间。
时间花在哪里,生命就在哪里。我在收拾房间时花了大概一天半的时间,才大致清理出来一个模样,而清理出来之后还要去思考如何处理,还要花一些时间,为这些东西找到用途和去向。真是觉得浪费生命。
阻止我们过得更好。
看到堆得到处都是的东西我们很难有好心情;为了使用而使用,忽略了寻找更好的方法或工具更高效的处理问题和生活。家里的洗衣机是那种老式的洗甩分开的,费水又费时。想换时总觉还能用,扔掉怪可惜的,然后每次用时都因浪费水和时间而懊恼。
怎么才能做到断舍离呢?
认真思考价值,沉没成本不留恋。
对自己的物品进行整理,忽略其购买时的价格,只考虑其近期会对我们产生的价值,如果没有价值,就将其当作沉没成本处理,避免造成更大的损失。一般今年没有用过的东西,明年也一样很少会用到。看看你自己就知道,常用物品就那几件。对于需要想很久才能想出来的价值,那就不是真价值。这时候就要果断将其归入沉没成本,尽快处理。
告别损失厌恶,扔送结合快处理。
对于沉没成本,最佳的处理方法就是扔掉、送走。要想做到断舍离,必须从现有的物品入手,能送则送,该扔则扔。对于送人的,必须是对别人确实有用的东西,否则对别人就是一个负担,白白欠你一个人情,这时候宁可扔掉也不能送。如果不能送人,则眼睛一闭,扔掉。
斩断物品迷恋,谨慎入手紧源头。
要想彻底的做到“断舍离”,就要从源头斩断对物品的迷恋,从源头就要减少进入自己世界的东西。因为一时冲动而买下的东西,之后也常常让我们后悔。不管广告怎么狂轰乱炸,不管代金券返券漫天飞舞,不管别人如何炫耀展示,要时刻保持头脑清醒,寻找真正属于自己的需求。
下次参加会议,如果有纪念品,当场就可以送给别人。
再去旅游,只带回漂亮照片和美好回忆,不带回一个义乌小商品。
看到美的东西,可以在店里欣赏而不需要搬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