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回见仲尼,请行。曰:“奚之?”曰:“将之卫。”曰:“奚为焉?”曰:“回闻卫君,其年壮,其行独,轻用其国,而不见其过。轻用民死,死者以国量乎泽若蕉,民其无如矣。回尝闻之夫子曰:‘治国去之,乱国就之;医门多疾。’愿以所闻思其则,庶几其国有瘳乎!”
颜回前去拜见孔子,并向他辞行。孔子问:“要到哪里去?”颜回回答说:“准备去卫国。”孔子又问:“干什么去?”颜回说:“我听说卫国的国君,年少气盛,横行霸道,他轻率地处理国家大事,却无视自己的过失。他轻率地动用民力导致百姓死亡,全国死去的人可以填满大泽,多得像大泽中的草芥。百姓都无路可走了。我曾经听您讲过:‘国家大治,就要离去,国家混乱,就要前往。就像医生门前病人多一样。’我希望听从您的教导,思考治国的良策,那么卫国可以得到整治吧!”
新年快乐!新年的第一天听了戴佩荣的公开哲学课,有一篇讲老庄,发现自己看了三篇所理解的老庄太肤浅,庄子的哲学绝不是无用消极派,之所以这么认为的人都是没有领会到要旨的人。因此继续看庄子。
这一篇人间世讲为人处世,不是处事,是处世,如何在这个风云诡谲的世间自处。也就是进一步展开讲养生主里的可以安身,可以长生。所以庄子的篇篇看似零碎,其实他的论述闭环简直完美。
颜回是孔子最贤的弟子,贫而乐道的典范,这儿讲了颜回要去卫国规劝卫国大王行仁政,他以为这样是尊孔子的教导。临行前问孔子的意见。
仲尼曰:“譆!若殆往而刑耳!夫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忧而不救。古之至人,先存诸己而后存诸人。所存于己者未定,何暇至于暴人之所行!”
仲尼说:“唉!恐怕你去了之后会遭杀戮!推行道是不能过于庞杂的,一旦庞杂,就会产生许多的纷扰,纷扰多了就会产生忧患,忧患多了就难以救治。古时的至人,首先保全自己,如此才能去保全别人,连自己都保全不了,还有什么功夫去制止暴君的恶行!”
孔子当场就给出了可预测的大概率结果,身死。我不知道这是孔子说的,还是庄子借孔子口说自己的观点。不论是谁简直是智慧。然后阐述,道不欲杂,真正的圣人是先有智慧保全自己,然后才能谈治天下。现在摆在面前的是一个暴君,你还要去送死,还谈什么治天下。
我想说如果是孔子说的,那么儒家可以摘掉迂腐的帽子了。能说出这样的话才是有大智慧的人,首先博学,其次识人,也就是不只懂知识类,更懂如何看透国君的性情(人性)。衡量自己能不能力挽狂澜,做出自己的判断,然后才是决定如何做。而不是凭着自己一腔热忱,闷头向上撞。
且若亦知夫德之所荡而知之所为出乎哉?德荡乎名,知出乎争。名也者,相轧也;知也者,争之器也。二者凶器,非所以尽行也。
而且你也知道道德沦丧、智慧外露的原因吧?道德沦丧是因为沽名钓誉,智慧外露是因为争强好胜。名誉是人相互倾轧的原因,智慧是人们争斗的工具,两者都是凶器,不能把它们推行于世。
这一段说了知、名,两大凶器。翻译说知是智慧,我觉得应该是知识类,你向别人显示自己的博学多才便是把自己暴露出来,让人去争强好胜,一旦争起来就容易擦枪走火,忘了初心。让人戾气暴增。
想起一个小例子,听说过家里一个亲戚小孩因为考了第二回家大哭,发誓一定要超过第一,视第一为仇敌。以前觉得是积极进取,现在觉得第二都不满足,这一辈子注定是不断被锤的命运。因为社会可不是按第一和其他人这样分类的。
名誉,相札也。这一句更精辟了,好像上一个小例子也可以用在这一句上。名誉这东西谁想要谁拿去,被捧在高高的道德标杆上不知道有多痛苦,冷暖自知。修好自己的身就好。
且德厚信矼,未达人气,名闻不争,未达人心。而强以仁义绳墨之言术暴人之前者,是以人恶有其美也,命之曰菑人。菑人者,人必反菑之,若殆为人菑夫?
一个人虽然德行纯厚诚实笃守,可未必能和对方声气相通,一个人虽然不争名声,可未必能得到广泛的理解。而勉强把仁义和规范之类的言辞述说于暴君面前,这就好比用别人的丑行来显示自己的美德,这样的做法可以说是害人。害人的人一定会被别人所害,你这样做恐怕会遭到别人的伤害的呀!
哇塞,庄子太厉害了,他才是最通透人性的,都说儒家研究人,庄子不光研究透了还给出了如何自保。也就是人与人之间永远不会是完全理解彼此的。在了解之前一定要守而不是贸然去提意见。你觉得的是为别人好,人家以为你要害他,既然是要害自己,那一定会报复。这就是真相,每个人都太复杂了,每个人的人性深不可测,绝不是他表现出来的。
且苟为悦贤而恶不肖,恶用而求有以异?若唯无诏,王公必将乘人而斗其捷。而目将荧之,而色将平之,口将营之,容将形之,心且成之。是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顺始无穷,若殆以不信厚言,必死于暴人之前矣!
况且,假如说卫君喜好贤能而讨厌恶人,那么,哪里还用得着等待你去才有所改变?你果真去到卫国也只能是不向卫君进言,否则卫君一定会紧紧抓住你偶然说漏嘴的机会快捷地向你展开争辩。你必将眼花缭乱,而面色将佯作平和,你说话自顾不暇,容颜将被迫俯就,内心也就姑且认同卫君的所作所为了。这样做就像是用火救火,用水救水,可以称之为错上加错。有了依顺他的开始,以后顺从他的旨意便会没完没了,假如你未能取信便深深进言,那么一定会死在这位暴君面前。
哈哈,庄子分析颜回去到卫国将要有的结果。去没取得信任就直言劝谏,身死,而且极快。而要取得信任,就要先假装顺从,没有人喜欢一上来就把自己痛骂一顿的人。假装的久了也就同化了,自己就会混乱。
且昔者桀杀关龙逢,纣杀王子比干,是皆修其身以下伛拊人之民,以下拂其上者也,故其君因其修以挤之。是好名者也。
从前,夏桀杀害了敢于直谏的关龙逢,商纣王杀害了力谏的叔叔比干,这些贤臣他们都十分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而以臣下的地位抚爱人君的百姓,同时也以臣下的地位违逆了他们的国君,所以他们的国君就因为他们道德修养高尚而排斥他们、杀害了他们。这就是喜好名声的结果。
举例子论证自己的观点。
昔者尧攻丛枝、胥敖,禹攻有扈,国为虚厉,身为刑戳;其用兵不止,其求实无已。是皆求名实者也,而独不闻之乎?名实者,圣人之所不能胜也,而况若乎!虽然,若必有以也,尝以语我来!
当年帝尧征伐丛枝和胥敖,夏禹攻打有扈,三国的土地变成废墟,人民全都死尽,而国君自身也遭受杀戳,原因就是三国不停地使用武力,贪求别国的土地和人口。这些都是求名求利的结果,你偏偏就没有听说过吗?名声和实利,就是圣人也不可能超越,何况是你呢?虽然这样,你必定有所依凭,你就试着把它告诉我吧!
这一段感觉翻译的怪,第二句的其,是指三国国君还是圣人尧禹?我自己理解不是说三国的国君不停是用武力,而是指尧、禹这样的圣人,不然逻辑不通。圣人都图名而攻占不停,屠戮百姓,何况是你颜回。
读庄子内心会越来越澄澈,同是不争,未读庄子之前,是害怕而不去争。读完庄子是清楚其中弯弯绕绕,选择不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