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引起我关注开始是一首李志的诗朗诵北岛的《回答》,以及最常被人提起的“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然而最打动我的是“纵使你脚下有一千名挑战者,那就把我算做第一千零一名。”又在偶然的一个读书公众号中看到北岛《白日梦》“你没有如期归来,而这正是离别的意义。”,再一次让我反复在心中念叨。在2019清明节前借到《蓝房子》《时间的玫瑰》《青灯》三本,随手选了本厚度刚好合当下心情的《蓝房子》翻开,本以为会是一个诗集然而并不是,起初读以为是一本关于北岛的各种朋友的回忆类传记文章合集,读到后面发现并不是,只是整本书中关于人物的文章有百分之九十而且都在前面部分。整本散文集里面关于各国诗人的篇章最多,通过北岛的视角和文字,这些诗人被北岛介绍给读者。
虽说本书是个散文集,但字里行间诗人气质不定时自然流露。“诗人之死,并没为这大地增加或者减少什么,虽然他的墓碑有碍观瞻……”,个人特色鲜明的句子,这些句子若不是散文,单独拿出来也很北岛式的冷峻和激情。:“回首往事,大可不必美化青春。我们那时一个个像孤狼,痛苦、茫然、自私、好勇斗狠。当然总有些美好的时刻。”这两句关于青春的描写很符合我对自己青春的看法。读北岛的文字总给人一种理性克制着的澎湃激情,疏离的关怀。在书中有一首帕斯的《街》令我印象深刻且回味:
又长又静的街
我在黑暗中走着,跌倒
又爬起来,向前摸索,脚
踩着沉默的石头与枯叶
我身后有人紧跟
我慢,他也慢
我跑,他也跑。我转身:没人……
……所有的黑暗无门
重重拐角出没
总是把我引向这条街
没人等我,没人跟我
我追赶一个人,他跌倒
又爬起来,看见我说:没人
书中大多提到的诗人的诗都是只有诗名字并无如此细致的摘抄。通读下来,这些文章都是在北岛满世界漂泊的时候所写。文风整体简约,轻松的笔调中夹杂着一些幽默,读的过程中让人忍俊不禁。但在关于女儿处的文字细腻有关于长期分离的愧疚,有对于两代人的感悟(人总是自以为经历的风暴是唯一的,且自喻为风暴,想把下一代也吹得动摇西晃。比如,忆苦思甜,这自幼让我们痛恨的故事,现在又轮到我们讲了)。
从诗人角度,北岛刻画了一幅幅诗朗诵的场景,而这些朗诵也因朗读者诗人的个人气质而各有千秋。北岛把极具强烈情绪和表现化的诗朗诵称为“革命式”的朗读,通过语句可以看出北岛对这种方式的不认可,想起了李志朗诵的《回答》也可归为“革命式”的朗诵。若由北岛本人来朗诵自己的诗,我想应该是一个目光坚定,腔调顿挫,没有歇斯底里的呐喊,只有铿锵有力的阐述,提问,回答。常有说法,文字在作者写完那一刻,它就属于每一个阅读者,阅读者通过优秀的文字照见自己,其实它依然有第一个阅读者即作者本人。咆哮者的激情声音无法感动一个迷茫聒噪的心,平静坚定者的阐述也无法让不安的灵魂找到归宿。散文集以其中一篇《蓝房子》的散文命名,文中涉及社会和政治观察,可能和北岛当时遭遇有关联。
通过书,一个有时严肃,有时爽朗,偶尔幽默,烟龄长,喝酒经常喝醉,赌博,复杂的诗人形象立体起来。他以其独到视角和思考见长,也有着时代烙印的局限,但总归是一个思想不说超凡脱俗,也是走在对于当时中国来说非常靠前(准确的说是疏离)的位置。时代有其局限性,但是穿透时代的人物气质以及优秀品质,并不会因其时代的局限而淹没半分。
常常在想,这些诗人作者是如何把那些回忆中的事和场景如此历历在目的通过文字描写表达出来?是因为他们天生记忆力超群?或者真如笔下所写,感触深的可以穿越时间而不会有任何褪色消散?亦或者诗人文学家本身只是一群,一边前进,一边修复回忆的缝补匠?或者干脆重构过去回忆的自欺欺人的高手?每当我回想过去的人和事,整个过去如一副巨大的印象派画卷什么好像都可以看到,但是什么也细看不清,凑近只有各色的笔触和色块,拉远视角才可见画卷蕴含的美景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