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约读书打卡第416天,我是来自山西太原的史文霞,今天的读书内容是孙瑞雪的《完整的成长》第十二章《不同角度的洞见——儿童成长阶段的几个经典理论》第四节|鲁道夫·斯坦纳关于生命成长阶段的阐述
鲁道夫·斯坦纳(1861~1925)奥地利思想家和教育家。
人智学理论的创造者,鲁道夫·斯坦纳看待生命的成长的角度,和一般意义上的教育家有所不同。他认为人是物质的存在形式,也是精神的、非物质的存在形式,人的精神来自精神世界,在这个物质的世界中,要通过躯体彰显精神的真实。他阐述,是灵魂灌注生命,使物质的躯体鲜活起来,使人拥有了生命体,而心灵是指通过物质的躯体反映出的知觉,包括感觉、欲望、憎恨、直觉、冲动和激情等。他认为,一个越接近完整的人,他越受灵性的指引以彰显精神,一个越无法接近完整的人,他就越被桎梏在身体的层面,以满足各种生理的需求,而无法彰显作为人的精神实质。
斯坦纳认为人的意识是阶段性的发展,7年为一个周期。教育就应该遵循人的意识发展规律,让不同阶段发展的主旋律得到充分的发展,这些阶段的主旋律是身体的、生命体的、灵魂的、精神体的。
0~7岁(以换牙为准),“用于建设、健全和平衡生理身体的发展,建造灵魂在地球上的载体。在这个年龄阶段身体成长极其迅速。在幼儿的意识中,他自己和世界是一个统一体,周围的一切都影响着他的生命组织构成力。
7~14岁,儿童的生命组织构成力主要活跃在感觉的发展。儿童7岁开始换乳牙,从母亲那里得到的器官组织已经完全更新,乳牙的脱落和新牙的生长是形成真正的自己身体的最后一步,这象征着精神载体的自我构造的完成,生命体的力量从建造身体的工作进入建造情绪体阶段。这时候整个人的变化非常大,人的意识已从环境中独立出来,开始用自己的眼睛来观察外面的世界,用心体会,形成自己的内心世界。同时,也在寻找楷模和权威力量来追随,并通过感觉来学习,儿童的感觉能力比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要来得快而深刻,故很多行为都显得缺乏理性指导,理性化教育对于这个阶段的孩子来说很多时候是徒劳无功的。
14~21岁,人的生命组织构成力活跃在思想意识的发展上,儿童的心智逐渐走向成熟。他们会用挑剔的眼光来看这个世界和周围的人,这个世界已不再如他想象和艺术塑造的那样完美了,而是真实的了,同时它形成个人的判断力、独立的思想和抽象的思想,他的辨别和判断能力增强,甚至会很固执。他执着的追求自然界的中的真理,渴望探索这个真实的世界,并在寻找真理的过程中挑战老师和家长的权威,希望在这个关于他自己的世界中,由人的活动来彰显出其真实和合理性。
21~28岁和28~35岁这两个阶段,自我意识体发展完全,进入完全投入而忘我的状态中。在此次之后,回归精神,开始了生命的一个新的历程。
儿童成长阶段的划分,古往今来,各种划分的差异性似乎并不大。核心的部分在于看教育的角度不同。皮亚杰从认知的角度来发现儿童,蒙特梭利从心智的角度发展儿童,斯坦纳从灵性的角度发现儿童。他们代表着人类不同发展阶段对生命的不同视角。经历漫长的人类文明,我们是否了解和研究了人成长的每一部分?因为只有我们了解每一部分的时候,我们才可能了解人的全部。
这表明人类正从心智的时代向整合的时代进化,但他涵盖了所有,当我们将这些整合时,完整的人就喷薄欲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