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名丘字仲尼,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但是他到底能不能够被称为圣人?人们有很多的见解,今天我来发表一下我的看法。
首先孔子创造了仁。
什么是仁呢?颜回和我们有一样的疑惑。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这就是孔子为他推崇的“仁”下的定义,“克己”就是“仁”。“克”就是克制、约束。“克己”就是克制、约束自己的心念、言行,用大家常讲的话就是净化心灵、发扬正能量。“复礼”什么意思呢?只要能做到克己,然后我们的言行就会符合礼仪,符合自然规则了。这样就是“仁”的境界。
这个“克己”说起来容易,做起来确实很难。我们最需要克制的,就是我们的妄想杂念,因为我们一切的言行,无论恶的善的,都是因为先有了这个念头,想法,才会付诸言行,其次才是克制言语行动。
但我们每时每刻,脑海里都有数不清的念头,此起彼伏。有时候我们想停下来,但你“想停下来”这又是一个念头,越想停下来,反而就越停不下来,这还是粗念,佛教讲的见思烦恼,其他微细的念头,就更无量无边,我们连觉察都觉察不到,就已经有无数个念头过去了。所以,有时候,还必须从克制自己的言行做起,循序渐进,才能慢慢学会控制自己的念头,这就是“克己”。
他还创造了义,义分许多层面,在我看来,义分为这两个层面。
一、君臣之义。
君不负臣,臣必不负君。这发展到后来,被儒家的愚忠思想所代替。
二、国家之义。
国不负民,民必不负国。中国朝代更替的原因即在于此。为什么中国强调,民心不可违。是因为一个国家的发展,不可能是永远一帆风顺的,有时会遇到非常困难的情况,这时候,就靠民心支持,万众齐心,共渡难关。但这有个前提,就是在和平发展时期,国家要赢得民心。中国古代很多统治者往往犯一个错误,共患难易共享乐难。在得意之时鱼肉百姓,搞得离心离德,遇到困难了,老百姓不支持,结果卒。给人的启示是,在经济大发展时期,要让老百姓分享利益,促进国家认同感和团结,在遇到经济危机的时候,人民不会拋弃统治者,这就是国家大义。
孔子还创造了智,那智是什么呢?
孔子说:“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篇第十四》)里,智”与“仁”、“勇”并列,可见智已被孔子纳入了其道德规范体系中,并把它放在很突出的位置予以强调。“智”的作用有如下几点:第一,“知者不惑”,这是智最基本的作用。一个人的行为正确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对事物的判断与分析,所以,“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论语·季氏篇第十六》),“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篇第四》)。因为“知者不惑”,能把握自己,才能“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论语·学而篇第一》)。孔子把“智”作为进行道德修养的基本条件而予以重视的,将智视为成为君子的内在因素。
从我举的以上这几个例子中,我们不难看出,孔子的智慧,是呀,孔子的智慧影响了我们世世代代许多人,直到如今还有一些智慧,仍为今人所用。所以我认为,孔子是一个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