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形:
也许你一年看完了一百本书,但是问你某本书给你最深刻的感触时,你竟一时语塞答不上来?
也许你过去一年里洋洋洒洒写了几十万字的读书笔记,最终却发现没几条被应用到自己的工作中?
也许你买了几十门微课,花费了几千上万的大洋,却让它们静静地躺在了那里,最终无法指导你的工作和生活?
是的,我在复盘自己2018年的学习和工作时,就发现了上面这些可怕的事实。
我读了四五十本书,也通过樊登读书会、得到、喜马拉雅等平台陆续听完了四五十本书。可是如果你问我在育儿时使用了《正面管教》中的哪些方法?跟伴侣相处的时候《亲密关系》带给我的指导有哪些?甚至于我在工作中用到了哪些《学会提问》中的方法?......我都是一个大写的黑人问号脸。
我开始问自己,问题出在了哪里?
读那么多书难道没有用吗?有用的。
那我们跟大咖的差距在哪里?
为什么我们读了那么多大咖们的书,却依然跟他们隔了几千万里?
这些问题,我在今天中午秋月老师的课程里得到了解答。
为了回答这些问题,这里要引入三个概念,“肌肉记忆”、“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
是什么(what)
什么是肌肉记忆?
百度上给出的定义是:人体的肌肉是具有记忆效应的,同一种动作重复多次之后,肌肉就会形成条件反射。人体肌肉获得记忆的速度十分缓慢,但一旦获得,其遗忘的速度也十分缓慢。
什么是陈述性记忆?
陈述性记忆是指对有关事实和事件的记忆。它可以通过语言传授而一次性获得。它的提取往往需要意识的参与,我们在课堂上学习的各种课本知识和日常的生活常识都属于这类记忆。
例如在学习游泳之前,我们可能读过有关的一些书籍,记住了某些动作要领,这种记忆就是陈述性记忆。
通俗点说,我们平时读的大量书籍,听的大量课程,是作者(老师)用自己的语言陈述给我们听的。我们将这些知识点接收进大脑,这些是所谓的陈述性记忆。
而此时,知识还是他们的。如何真正将“他们的”变成“我们的”?请接着看。
什么是程序性记忆?
程序性记忆是指如何回忆如何做事情的记忆,包括对知觉技能、认知技能和运动技能的记忆。这类记忆往往需要多次尝试才能才能逐渐获得;在利用这类记忆时往往不需要意识的参与。
前面说到游泳的例子,在学习记住了动作要领以后,我们经过不断练习,把知识变成了运动技能,真正学会了在水中游泳,这时的记忆就是程序性记忆。
为什么我们读了那么多书,知道了那么多的道理,却依然无法在工作中用到呢?甚至在别人提问你,这本书给你最深的启发是什么,都难以答上。
最关键的地方在于,我们把大量的知识停留在了“陈述性记忆”阶段,并没有将他们转换为我们随时可以提取的“程序性记忆”。
陈述性记忆的东西,依然是知识,再美味,都只是停留在知识的层面。
只有转换成了程序性记忆,才变成了自己的技能,可以让我们出于本能的去调用。比如游泳,比如骑自行车,比如学开车等等。
怎么做?(how)
知道了问题的关键,那怎么做才能将陈述性记忆转变为属于自己的程序性记忆呢?我们可以沿着下面这条路径走:
别人的陈述性知识-->我的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
拿最简单的学蛙泳举例。
第一步,教练教会我一些理论知识,比如手划水,紧接着双脚向后蹬开,再接着头抬起来换气。然后头埋入水中,继续进行下一轮的划水,蹬腿,换气...
第二步,我把教练传递的理论知识梳理成自己的语言,并在头脑中不断进行模拟,转换成自己的东西。
第三步,下水不断练习。只有通过每一个步骤的刻意练习,才能将这些理论知识转换为程序性记忆,内化为我们自身的技能。
而当我们学会了游泳之后,下水后动作一气呵成,就不用再去回忆当初教练交给我们的“先伸手,再蹬腿,然后换气...”
同理的,学汽车,学驾车,学写作,读书等等,都是一样的。只有将知识点内化成属于我们的“程序性记忆”,才能方便的随时提取,不再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