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何(男),我曾经的一个学员,一直和我保持密切的关系。
他是从事金融行业,有很强的上进心,交往之中,我也觉得他聪明又踏实,这种年轻人少见,作为一个惜才的人,自然想有机会就帮他一把。
我在金融行业还是有些人脉,正好一个HR朋友,需要招聘的一个高端职务,我便把小何推荐去。
面试完,HR朋友很满意,给的OFFER也很高,问过小何,是他原来收入的1.5倍。
而且,这家金融公司,和互联网沾边,很有发展前景,按说很有吸引力。
可是,小何最后却告诉我,他不太想去了。
我问他,是钱少?还是位置低?
他说都不是,他是害怕做不好,担心辜负了我,还有这么好的机会。
我一开始,有点蒙圈,哪有这样的道理?
就好比你心目中的女神,主动向你表白,你却说:
不好意思,我不能和你在一起,因为我担心不能让你过上好日子......
这事儿,在肥皂剧中常见,现实中真有吗?
这两天,看马斯洛的书,发现他竟然提到了这个问题,他还起了个名称:“约拿情结”。
“约拿”是《圣经·旧约》里的一个人物,他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并一直渴望能够得到神的差遣。神终于给了他一个光荣的任务,让他去宣布赦免一座本来要被毁灭的城市—尼尼微城。
约拿却拒绝了这个任务,逃跑了。他不断躲避着他信仰的神。
神到处寻找他、唤醒他、惩戒他,甚至让一条大鱼吞了他。最后,他几经反复和犹疑,终于悔改,完成了他的使命。
“约拿”指代那些渴望成功又因为某些内在因素害怕成功的人。而这种在成功面前的畏惧心理,就是“约拿情结”。
它反映了一种“对自身伟大之处的恐惧”,是一种情绪状态,导致我们不敢去做自己本来能做好的事情,甚至逃避发掘自己的潜能。
良叔一定不是个有“拿约情节”的人,因为本尊狂妄自负,年轻时觉得配得上关之琳,现在觉得杨幂也凑乎;
也总觉得给我个京东管管,都没问题,一定不会在米国闹什么幺蛾子。
但是,发挥一下同理心,我估计有些人,还是会有“拿约情节”吧?
为什么会有这种情节呢?
按马斯洛的说法:
这可能是因为在我们小时候,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和不成熟,在面对各种事情时心中容易产生“我不行”、“我办不到”等消极的念头。
其实,在心理学的行为学派,“习得性无助”也可以解释这个现象。
如果,你总是处于失败和挫折,你渐渐会习惯这种状态,有可能的成功,反而会让你负担很重。
因为,你担心这种可能的成功,只是黄粱一梦,最后还是归于失败,如此这般,还不如连这希望都不要。
因此,“拿约情节”就在这样一个心理土壤中,生根发芽。
“拿约情节”怎么破除?
其实很简单,首先,要承认这个情节的存在,不要回避。
其次,你要设想,无论谁做这件事,都不一定能做好,大家的水平其实差不多。
最后,你还可以试试以毒功毒,可以告诫自己,不要努力,你的宿命就是如此,你真的不配有美女、不配有大房子,不配事业有成,你什么都不配......
这可能有奇效呢。
至于,小何,我当时就是这么说他:“那工作,你可能真的做不好,算了......”
后来,他又来找我,希望尝试一下,终于他破了“约拿情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