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就有写点我的家乡,马旗寨的想法了。但由于各种原因,一直下不了决心。总怕写的不全面、不真实,觉得时机还不成熟。这几天,我的脑海中时常浮现过去村里的一些情景,便知道是时候动笔了。趁着现在有足够精力和清晰记忆,把上世纪70年代家乡马旗寨村的一些事,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为若干年以后留点可以回忆的资料,以马旗寨纪事为名,记录下来。
村名及来历
我们村是马旗寨西村北巷,也称西寨北巷,官方名称为大明宫乡先锋大队第五生产小队。与我们村一墙之隔、紧靠南的村子为南巷,也就是四队,与我们村合称为西村,或西寨,位于太华路以西。与我们相隔的,太华路东边的村子是马旗寨东村,也叫东寨,后来也叫马蹄寨村。在我们东西两个寨子以北的太华路边,还有两个自然村,南余家寨和北余家寨。这四个寨子,五个自然村统称为先锋大队,即先锋村。据野史讲,初唐时,唐朝大将秦琼,押运粮草回长安,行至此处,闻听二哥单雄信被斩,悲伤过度,从马上栽下来,便有马蹄寨一说。后来明朝在此驻军,这里是百户所的总旗寨,冠以姓氏而得名马旗寨。清嘉庆《咸宁县志》中记载,村子名为马旗寨东、西两村。
村门外 墙背后
我们村原先村门口在西头,灰砖砌成的门柱一边一个,门柱外就叫村门外,而村门外只住着一家外来吉姓的人家。村中一条东西向笔直、宽约十几米的黄土路就是我们村的唯一大路。后来,遇上雨天载重拖拉机碾压,黄土路变得常年泥泞难行、臭气熏天了,有时要到只有七八米宽、近在咫尺的对门去,还要绕上一大圈,被大家戏称为“水泥”路。各家厚实高大的夯土院墙外,还有四米宽的地方,栽种着高大茂密的桐树。这条土路的东头是一堵拦路的土墙,墙外是东寨的农田。这条村内唯一的东西向土路,两边是整齐的农家,一家挨着一家。路北的一排,面南背北,从西向东是村子最早在此落户的人家。而路南的一排,起先是路南各家堆放玉米秆、麦尖堆儿等柴禾的园子。南排的后墙外面,是村里的庄稼地,是被称为”墙背后”的地方。”墙背后”的农田里有一眼机井,供这里的农田灌溉。我村还有11户人家,住在南巷的东头,其中有三户与南巷的人家混杂在一起。
保管室 洋堂道道
我们村的保管室,在村子中间偏东的路北,东边紧挨着一户人家,西边儿则与原先在此的洋堂(天主教堂)相邻,洋堂的门前有一条南北巷相通的羊肠小道,宽不足三米,被我们称为洋堂道道。洋堂早已没了,空旷的场地上堆放着柴禾,我们经常在这里玩捉迷藏的游戏。而这条羊肠小路是我们孩子上学、村里人出村进城、去供销社买油盐酱醋必走的小路。后来这地方拨了庄基,住了韩姓的人家,洋堂道道也就消失了。保管室院内有大小房子数间,存放粮食、化肥。偏东的一大间是生产队召集社员开会的地方。70年代初,我们村住进了一批知识青年,他们被安排在各家各户,我家也住了两个知青。保管室的大房子,就是这些知青下雨天、下晌后、或闲暇时表演文艺节目的地方。后来知青走后,就成了堆放杂物的名副其实的保管室了。那些年正月十五刚过,生产队就会在保管室院子里给社员分发甜食店送来的甄糕,小孩子们都会跟在大人屁股后边,一个个拿着大盆子大碗,乐滋滋的去保管室,领取热腾腾、香喷喷的甄糕。保管室后来也消失了,变成了村民的庄基地。
马号 涝子
村西头外路南是村里的马号,也就是饲养室,生产队里耕地套的牛、马、骡、驴就在这里喂养。紧西的一大溜房子,里面除过一间饲养员室外,就是牲口吃草、堆放草料的空间。一长溜食槽上栓着满满的牲口,牲口的粪便、青草、饲养员的旱烟气味混合在一起,牲口咀嚼反刍草料、时不时发出的唏律叫声,饲养员铡草、向食槽内填草加料的身影,构成了一幅苏高礼画笔下传神的农家油画作品,形象逼真而生动。马号院子内,还有加工粮食的房子,磨玉米、磨面的时候,空气中总弥漫着呛人的细沫粉尘。其它房子还堆放着犁、耙、耱等劳动工具,院中放着几辆马车。到后来,生产队买了拖拉机,也放在院子。马号西围墙外是涝池,也叫涝子,南北两个巷子雨水就排放在这里。涝池很大,水也很清,有着我们孩童时玩耍的许多有趣回忆。
村东 一条踏出的道路
那时候要出村子,唯一快捷的路,就是村中间通向南巷的洋堂道道,就像羊肠小路一样,又窄又长,仅仅能容得下一个架子车通过。遇到下雨或下雪天,道路泥泞、湿滑难行,我们只能紧贴着墙根儿、垫起脚尖儿、小心翼翼地通过,很是艰难。巷道东墙外是东寨的庄稼地,我们从低矮的豁口跨过,顺着一圈儿围墙到太华路,或直接从田地里穿过,踩踏着庄稼。为此,东寨村一再地加高土墙,而我们就不断地推倒通过,彼此不断的抗争。后来由两个队村干部商议,用我们村的一块地交换了这一条通往大华路的宽约六七米的路。一下子出行方便了,不用再为阴雨天、路难走的问题担忧了。
土壕
那时的农村,几乎村村都有土壕。各家盖房子、夯土墙、打胡基、打炕面、垒锅台、垫猪圈、垫院子都要用黄土,村民就会在指定的一块地方就地取土。久而久之,就挖出了一个三米多深、十多亩地大的土坑,也就是土壕。我们村的土壕在出村口向西约两千米的地方。与我们村土壕相邻的南巷土壕,后来用垃圾填埋平了。我们村的土壕一直存在,直到锦园小区在此落成。土壕里北边的坑壁下,是埋葬着我们村各家各户先人的坟茔。后来坟茔又延伸到了坑壁东边的一溜,再后来土壕里无地可埋,去世的亲人就被埋葬到向西更远的路边农田。土壕,还有一个用途,就是为生产队培育蔬菜幼苗,土壕的另一名称就是温室。北边坟茔前,隔着上坟小路,有一排土制烧煤锅炉保温的塑料大棚。大棚的东边连着一间土房,墙体是厚实夯土墙,屋顶是小瓦木椽。土房内放置劳动工具,晚上看护菜苗的人在这里休息。这里,我父亲为生产队培育着蔬菜幼苗,我也曾晚上在这里学习、睡觉。土壕里种植蔬菜,一条不足两米宽、鱼脊樑似的小土路,顺着下土壕的斜坡一直通到土房前。刚下土壕的斜坡路边有一眼机井,供土壕农田的浇灌。
农田
村子的农田大部分都集中在村子西边。从村口向西、向北有两条土路,通向庄稼地。农田的位置也有着名称,新碑楼、海岸、罐罐井、东井、中井、场面(打麦场)。一说起这些名称,就知道是什么地方。最远的是叫海岸的地方,也就是现在明珠家具城的位置。还有一小块田地,处于远离村子、供销社以西的玄武路边上,在大明宫乡医院和马旗寨中药铺的后面,是一块低洼贫瘠的沙土地。这块地土质差、无水源浇灌。队里曾在此试种过红苕,可惜不甜、不面,似红苕非红苕,似萝卜又非萝卜,难吃极了。最后只能种些玉米、黄豆、萝卜之类的懒汉作物了。产量很低,也没人愿意到这块儿农田来干活。
地道
在村子中间的路北,有一处狭窄的园子,后面是土围墙,前边有一个小铁栅栏门,园子里有一个地道,这个地道直通道墙背后的机井中,以前存放过南瓜、笋瓜等蔬菜和粮食。这里,我们童年时经常在这玩耍,很多童年的趣事就在这里。
片段的记忆,曾经的往事,熟悉、记忆深刻的,甚至已经故去的、遥远的人和事,源源不断的浮现在我的脑海中,杂乱无章、毫无头续,让我有些茫然,甚至不知所措,不知应从哪里写起。我知道,一篇文字不可能就把家乡写得完整,只有慢慢地梳理,以静和动,人和事为主线,才可以尽可能全面的记录下那个时代的那些往事。
二O一九年九月马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