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为新习惯匹配恰当锚点。
这是《福格行为模型》一书,精读分享的第23篇。
张伟已经知道,将新的微行为与锚点时刻进行匹配,是非常好的一种行为设计方式。
那么,锚点时刻有很多,如何为新习惯匹配上最适合的锚点时刻呢?
有三个技巧可以参考。
第一个技巧,从物理位置角度来进行匹配。
张伟的理解就是,如果新习惯行为的地点,与锚点行为的地点是一致的,那么,锚点时刻就最容易成为对的行动提示。也就是说,你想培养什么样的习惯,就从这个习惯行为的发生地点,去找到已经存在的既有行为作为锚点时刻。
举个例子,张伟想培养每天快走6000步的锻炼习惯。平时是在小区里的步道快走的,从物理位置角度考虑匹配,就要选择张伟已经在小区里发生的,已经有规律的日程,或者已经养成的习惯。最开始,张伟选择的锚点时刻是,在收拾完厨房后,就下楼去小区里步行。但张伟发现效果不佳。
根据从物理位置角度来进行匹配的技巧,张伟选择了每晚在小区散步走到步道起点后,开始进行快走,这样效果就好多了。
第二个技巧,从行为频率角度来进行匹配。
张伟的理解是,如果你的新习惯是一天一次的,那么从一天一次的既有行为里去选择锚点。如果你的新习惯是一天多次的,那么就从一天多次的既有行为里去选择锚点。新习惯的频率尽量与锚点行为的频率保持一致。
举个例子,张伟想培养每天踮脚尖的习惯,这个习惯的关键是少量多次。以前张伟的设计是,每次上床前踮1分钟脚尖,效果不太好。
根据从行为频率角度来进行匹配的技巧,张伟重新进行了行为设计,选择每次上了洗手间冲水后,就踮两次脚尖,这样效果就好多了。少量多次的踮脚尖,同样能够达到一次1分钟的效果,也更容易实现了。
第三个技巧,从主题或目的角度来进行匹配。
张伟的理解是,选择与新习惯有相同主题,或者相同目的的既有行为,来作为锚点。这样内心更容易接受,行动提示的效果也就会更好。
举个例子,张伟想培养写读书笔记的习惯,以前张伟的设计是,每天孩子睡觉后,就写读书笔记,但效果并不太好。
根据从主题或目的角度来进行匹配的技巧,张伟认为,写读书笔记,目的是学习与个人成长。在既有的日程或者习惯里,张伟每天阅读,也是在学习与个人成长,那么将提示设计为,每天阅读结束,关上书本后,就开始写读书笔记,就显得更加自然了,这样行动提示的效果也就更好了。
因此,如何为新习惯选择恰当的锚点行为?我们可以考虑三个匹配的角度,从物理位置的角度,从行为频率的角度,以及从主题或目的的角度。通过从这三个角度来考虑匹配,这样更容易找出最恰当的锚点时刻,为新习惯设计出对的提示。